五營黑木耳

五營黑木耳

五營黑木耳,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黑木耳是一種藥食兩用的真菌,又名“樹雞”、“雲耳”、“耳子”等,是生長在柞木上的一種食用真菌,因其顏色淡褐、形似人耳而得名。五營黑木耳子實體膠質,成圓盤形,耳形不規則形。新鮮時軟,乾後成角質。口感細嫩,風味特殊,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著名食用菌。

2006年04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五營黑木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營黑木耳
  • 產地名稱: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
  • 品質特點:肉厚色正,營養豐富,圓潤細膩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6年第64號
  • 批准時間:2006年04月26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中國歷史上素有“南菇北耳”之說,南菇是指“香菇”,北耳指的就是“黑木耳”。黑木耳別名甚多,因其生長於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因味道有如雞肉鮮美,故亦名“樹雞”;因與樹木鑲嵌,宛如片片浮雲,又有“雲耳”之稱。五營黑木耳均用森林中柞椴等闊葉鋸末為原料生產,符合其自然屬性,與南方產品相比,五營黑木耳肉厚色正,營養豐富;泡開有彈性,富光澤;食用時圓潤、細膩,在黑木耳產品中屬上品。
五營黑木耳五營黑木耳

營養價值

五營黑木耳子實體膠質,成圓盤形,耳形不規則形,直徑3—12厘米。新鮮時軟,乾後成角質。口感細嫩,風味特殊,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著名食用菌。含糖類、蛋白質10.6克、脂肪0.2克、熱量306焦、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有益氣、充飢、輕身強智、止血止痛、補血活血等功效。富含多糖膠體,有良好的清滑作用,是礦山工人、紡織工人的重要保健食品。還具有一定的抗癌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功能。

產地環境

五營區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東北部,屬中寒溫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一年四季氣候差異很大,早春低溫,多雨雪;夏季溫和,多雨;秋季降溫迅速;冬季漫長、乾燥、嚴寒,年平均氣溫為0.6℃左右。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生物乾物質積累,造就了五營黑木耳獨特品質。
五營區能出產優質黑木耳與其自然的森林環境密切相關。在新中國成立前,只有五營原始森林未受任何破壞。因此,古老植被——紅松闊葉混交林頂級群落中,真菌的天然環境尚未消失。黑木耳雖喜生長在柞樹上,但純柞矮林卻很少生長黑木耳。經幾萬年演替的紅松林下的有機物循環中,黑木耳扮演了清潔型分解者,它特殊的膠體結構等,恰恰適合森林中白天干熱、夜晚濕冷的氣候條件,這種條件是人工很難模擬的。
伊春地理伊春地理

歷史淵源

中國對黑木耳的認識、採集和食用有悠久的歷史。遠在周秦之前,先民們就懂得採食黑木耳。
秦代,《呂氏春秋》記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
唐代,蘇恭的《唐本草注》記載:“桑、槐、楮、柳、榆,此為五木耳……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
唐宋時期,有很多讚美黑木耳的詩詞名篇。韓愈在《答道士寄樹雞》中寫到:“軟濕青黃狀可猜,欲烹還喚木盤迴。煩君自入華陽洞,直割乖龍左耳來”。蘇軾在《和陶詩·和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中寫到:“黃崧養土羔,老楮生樹雞。”
據張樹庭教授考證,明清時期,華人大批湧向南洋,大量採集當地的毛木耳,並從中國大量輸出黑木耳。
18世紀末,西方殖民者從中國和東南亞大量販運黑木耳和毛木耳,從中國香港集中運往歐美各國,從而黑木耳名揚世界。黑木耳也是傳統出口創匯產品。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出口的第一個食用菌品種就是黑木耳。
中國東北地區在清末時期開始人工栽培黑木耳,五營黑木耳的人工栽培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20世紀70年代,五營黑木耳曾作為紡織工人的保健品供應全國。隨著森林資源的不斷枯竭,為扭轉經濟危困局面,五營林業產業工人開始進行大面積人工栽培黑木耳。
20世紀90年代後,五營黑木耳產業迅猛發展。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五營區提出了主攻原生態的黑木耳產業發展方向,在林下模擬原生態環境進行黑木耳種植。
2007年8月12日,黑龍江省伊春原生態食用菌發展論壇暨首屆山特產品交易會舉行,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伊春市中國原生態食用菌基地牌匾。
2008年開始,五營先後開展了兩輪分別為期3年的食用菌產業素質提升行動,並收到明顯成效。
2008年—2011年,五營重點推廣了小孔打眼栽培等實用技術,提質增效。
2012年以來,五營重點推廣工廠化制菌、立體化棚室栽培等生產方式,提高產業集約化程度。確定麗豐經營所、楊樹河林場為黑木耳種植示範單位,區農委多次帶領專業技術人員和示範戶赴省內牡丹江東寧和吉林省黃松甸等地學習小孔密植法、微噴技術和立體栽培等實用技術和生產方式,制定出台了《發展黑木耳經濟12條優惠政策》,鼓勵養殖戶擴大規模,為養殖大戶無償提供閒置廠房、閒置教室作菌室。
五營黑木耳五營黑木耳

生產情況

2012年,五營地區人工袋栽木耳已達到近億袋,年總產量達到400萬千克,成為黑龍江省人均占有量最大的黑木耳栽培基地。

產品榮譽

2006年04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五營黑木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五營黑木耳五營黑木耳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五營黑木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人民政府《關於確定五營黑木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五政辦發[2005]31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環境條件
要求選擇光照充足,通風向陽,溫差較大的林緣,做為出耳場。
(二)栽培管理
1.生產季節:根據出耳季節、生產量,安排菌袋生產時間,10月至翌年5月初為菌袋生產期。
2.菌種選擇:當地選育的黑29號木耳菌種,按生產技術規程的要求生產1、2、3級菌種。
五營黑木耳五營黑木耳
3.栽培原料:材料選擇柞樹、樺樹的木屑為佳,輔料選擇無污染的麥麩、豆粉等。
4.裝袋:採用機械統一用17×33聚乙烯袋,必須裝實。
5.滅菌:常壓蒸汽滅菌,達到100℃保持8小時。
6.接菌:滅菌後冷卻至30℃以下,在無菌條件下接菌。
7.培養:接菌後移入培養室內,10天內,室溫保持在25℃至27℃之間,以後為22℃至24℃之間,避光,每天通風2次,每次半小時,1個月後袋溫不超過20℃。
8.出耳管理:栽培方法為林下仿野生栽培法,要求黑木耳袋開30至50個小口。清理擺放地的雜草和樹枝,用石灰粉消毒後即可集中擺袋催芽
(1)催芽:空氣溫度15℃至25℃,晝夜溫差10℃以上,空氣相對濕度85%至90%,等待耳基形成。
(三)採摘和加工
1.採摘:耳片肥厚、剛舒展開,腹面未見彈射出白色孢子粉前就要採收。應當在雨過天晴,耳片稍乾時採收。采大留小,用手擰下,避免帶出培養料。采後及時分選、晾曬,使含水量不超過13%。
2.乾制:選擇通風向陽的地方,當天氣晴朗,光照充足時,可將鮮耳薄攤於架離地面的葦席或尼龍紗上,晾曬1至2天即可曬乾。
3.篩選和包裝。
(四)質量特色
1.感官質量:濕耳耳基較短,淡褐色,菌脈較突出,耳面光滑,耳質較脆,折乾率7%至10%。乾耳耳片肥厚、舒展、形似人耳,顏色為黑褐色,背面凸起,有光澤短絨毛,腹面下凹,表面光滑或有脈絡狀皺紋。水泡後柔軟而不爛,吃起來脆而不艮,滑而不膩,並有一種特殊的菌香味。
2.理化指標:內含蛋白質不小於7%,總糖不小於22%,粗纖維不小於3%,灰分不小於3%,脂肪不小於0.4%。

專用標誌使用

五營黑木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