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中有2處提到五有餘,一是指五臟之邪氣有餘,一是五病之氣有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有餘
- 出 處:《素問》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1、神氣血形志者各有餘也。《素問調經論》:“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2、外面五病氣之有餘也,一身熱如炭,二頸唇如烙,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素問奇病論》:“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
解讀
1、《素問·調經論》中提出五有餘五不足,其中五有餘指神、氣、血、形、志五者邪氣有餘。神有餘則笑不休,氣有餘則喘咳上氣,血有餘則怒,形有餘則腹脹,二便不通利,志有餘則腹脹、飧泄。神、氣、血、形、志為五臟所藏,其有餘,實質是指五臟之邪氣有餘。
2、《素問·奇病論》中提出“五有餘二不足”病證,其中五有餘為一身熱如炭,二頸唇如烙,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二不足為“有癃者,一日數十溲,太陰脈微細如髮者”為古代不治之症的臨床表現。
中醫套用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笑與悲是對心病表現在神志方面的概括,而且只限於精神失常方面的病變。神有餘是由於心氣實,神不足是因為心氣虛。至於心氣虛和實是怎樣形成的,則需結合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和致病因素的影響,迸行具體的分析。概括地說,從“血氣未並”為“神之微”可知其虛實則為“血氣已並”所致。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短少氣”,是對肺病表現在呼吸方面的概括。氣有餘,是指實邪壅塞於胸間,影響肺的宣降,致氣上逆而喘咳。氣不足,是肺氣虛而呼吸無力。皆因肺主氣的功能異常所致。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是對肝病表現在情志方面的概括。肝主疏泄,疏泄太過則怒,不及則恐。
“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是對脾病表現在運化方面的概括。有餘為濕濁壅滯氣機不利,水液停聚,故腹脹小便不利,這是運化水液功能的異常。脾為胃行津液而主四肢,若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異常,四肢不得稟水谷之氣,故四肢不用。
“志有餘則腹脹饗泄,不足則厥”是腎病表現在腎陽方面的病變。腎陽虛影響脾的運化,以致出現腹脹饗泄等邪盛之象,故稱“志有餘”。腎陽虛溫煦無力,故厥冷。腎虛厥冷重點表現於下肢,所謂“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素問·厥論》)。“不足則厥”的“厥”,也可能有“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的一面,但聯繫“腹脹饗泄”應重點從腎陽虛方面理解。
五有餘五不足見於《素問·調經論》,講臟腑疾病的虛實表現,後文在此基礎上又討論了外感和內傷所引起的虛實病變,指出了“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的八綱辨證理論,是八綱辨證的理論基礎之一。五有餘二不足類似今天危急重症病人的臨床表現,即高熱,喘息,氣逆,格拒不通,人迎脈躁盛,小便數十次,寸口脈微細如髮,為古代不治之症的臨床表現,今仍預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