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參(五指山參)

五指山參(五指山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又名箭葉秋葵(海南植物志)銅皮五指山參、小紅芙蓉(雲南),岩酸(雲南思茅),榨桐花(貴州)

【原形態】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0.3~1米。根肉質,蘿蔔狀。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五指山參
  • 別名:紅花馬寧
  • 主要適用症:治神經衰弱,頭暈,腰腿痛,胃痛,腹瀉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 拼音:Wú Zhǐ Shān Shēn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具蘿蔔狀肉質根,小枝被糙硬長毛。葉形多樣,下部的葉卵形,中部以上的葉卵狀戟形、箭形至掌狀3-5淺裂或深裂,裂片闊卵形至闊披針形,長3-10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或戟形,邊緣具鋸齒或缺刻,上面疏被刺毛,下面被長硬毛;葉柄長4-8厘米,疏被長硬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纖細,長4-7厘米,密被糙硬毛;小苞片6-12,線形,寬1-1.7毫米,長約1.5厘米,疏被長硬毛;花萼佛焰苞狀,長約7毫米,先端具5齒,密被細絨毛;花紅色或黃色,直徑4-5厘米,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長3-4厘米;雄蕊柱長約2厘米,平滑無毛;花柱枝5,柱頭扁平。蒴果橢圓形,4長約3厘米,直徑約2厘米,被刺毛,具短喙;種子腎形,具腺狀條紋。花期5-9月。
五指山參
本種的葉形變異很大,從卵形、掌狀裂葉、直至戟形,即在同一植株上就有上列葉形; 就是小苞片的數目也不固定,從6片、8片以至12片。

生長環境

常見於低丘、草坡、曠地、稀疏鬆林下或乾燥的瘠地。

分布範圍

產自廣東(包括海南島)、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分布於越南、寮國、高棉、泰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等國。

主要價值

根入藥,治胃痛、神經衰弱,外用作祛瘀消腫、跌打扭傷和接骨藥。越南北部以根作止痢和滋補劑。
【來 源】:為錦葵科植物箭葉秋葵的根。
【功 效】:滋養強壯。
【性味歸經】:甘淡,微溫。入腎、胃經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冬季挖根,洗淨,切片,曬乾。
【拉丁名】:原植物箭葉秋葵Abelmoschus sagittifolius (Kurz)Merr.
【考 證】: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箭葉秋葵的根。冬季挖根,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甘淡,微溫。
【功能主治】滋養強壯。治神經衰弱,頭暈,腰腿痛,胃痛,腹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