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性各別指的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一種宗教的人性等級說,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張。認為眾生先天內在本性有五種。(1)定性聲聞;(2)定性緣覺;(3)定性菩薩。以上三種,統稱為“三乘”,屬於此類種性者,經過一定的修行實踐,能夠達到佛教所說相應的羅漢、辟支佛、菩薩等果位。(4)不定種性,具有三乘本有種子,但能達到什麼果位則“不定”,要依據修行的具體情況。(5)無性有情,即無種性,只能沉淪生死苦海,永遠得不到佛教所說的解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性各別
- 類型:佛教用語
五性各別指的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一種宗教的人性等級說,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張。認為眾生先天內在本性有五種。(1)定性聲聞;(2)定性緣覺;(3)定性菩薩。以上三種,統稱為“三乘”,屬於此類種性者,經過一定的修行實踐,能夠達到佛教所說相應的羅漢、辟支佛、菩薩等果位。(4)不定種性,具有三乘本有種子,但能達到什麼果位則“不定”,要依據修行的具體情況。(5)無性有情,即無種性,只能沉淪生死苦海,永遠得不到佛教所說的解脫。
五性各別指的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一種宗教的人性等級說,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張。認為眾生先天內在本性有五種。(1)定性聲聞;(2)定性緣覺;(3)定性菩薩。以上三種,統稱為“三乘”,屬於此類種性者,經過一定的修行實踐,能夠達...
(二)一性五性之異,法相宗主張‘五性各別’,以其中不成佛之眾生為了義,而以‘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宗以五性各別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實。(三)唯心真妄之異,法相宗謂萬法由阿賴耶之一心而生;法性宗謂真如與無明和合而緣起諸法...
第二節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 第三節 一性皆成與佛性、如來藏 第四節 方便與真實——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第五節 三種佛性與真實勝乘——攝論師的佛性、一乘思想 第六節 結語 第七章轉依與涅檠 第一節 轉依與種子、...
會一立五,佛學術語,謂會通一乘之旨而立五性各別之說。為法相宗解深密經所說。法華經、涅槃經等主張唯有一乘法,謂一切眾生悉修佛道成佛而無二乘三乘;然解深密經則謂唯有一乘謂佛,眾生根機實有或鈍或利等五性之差別。解深密經...
佛學術語,名數,華嚴綱要辯性相二宗之十異。一、一乘三乘異,法相宗以三乘為真實,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實。二、一性五性異,法相以五性各別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義,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別為方便,一...
佛學術語,謂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對於五性各別而言。蓋三乘家有無性有情之一類,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說,立無餘界永滅之計。而一乘家則唱悉有佛性之義,明二乘開會之旨,為無餘界回心之說。故謂一切眾生無不成佛者。今舉三五經...
一性皆成,佛語,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又稱一切皆成。為‘五性各別’的對稱。法相宗等三乘家認為無性有情、定性聲聞、定性獨覺等三種眾生不能成佛,且立無餘界永滅之說;認為小乘阿羅漢一入無餘涅盤,即永遠滅度,不能...
指草木、瓦礫等無情物也有佛性。即所謂“草木成佛”論。定義 佛教諸宗中,小乘無“無情有性”、“草木成佛”之論。在大乘佛教中,法相宗立五性各別,不許定性與無性成佛,何況草木成佛?故持此論者僅華嚴、天台、真言諸宗而已,...
三卷。日僧源信撰。收在《大正藏》第七 [P41-b] 十四冊。系論述法華一乘法之真實,以對抗法相宗五性各別之說的著作。卷首有自序,次分八門以記其要,即︰(1)依法華立一乘,初采法華十文,次問答料簡,以立一乘真實之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