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宮,亦稱五峰媽祖宮,建於明代,由山門,兩廂和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抬梁結構,硬山屋頂,宮前尚存明代石鼓一對,雕工精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峰宮
- 建於:明代
- 位置:泉州市惠安縣輞川鎮下江村
簡介,地理位置,組成部分,
簡介
五峰媽祖宮位於泉州市惠安縣輞川鎮下江村賴厝自然村,即五公山下而取名“五峰宮”。五峰媽祖宮始建於明代,古時屬惠安縣北門外石江鋪五都鄉—下江、趙爐、下店、下湖、賴厝、小山、大林、埭上、四高、過宅、後堡、路口、前店的鋪份宮。今為小山、下江、許厝、下埭四個行政村共建。
2001年12月3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批准“五峰宮”為“惠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五峰宮所在的五峰山(原名五公山)東麓。此地古為海岬,山海相互輝映,風光秀美。明太子少保張岳晚年在此隱居,建有都堂府等宅第和第三夫人墓葬(其墓志銘現交縣文化館保存)。宮坐西朝東,背山面海,後依五公山,遙對湄洲南岸輞川十八灣港道上的鯉魚島。此地開朗清幽相兼,是修道隱居的理想地方。據傳,在建宮前早年就有五公(惠安縣誌記載為唐公、志公、寶公、朗公、化公)在此修道,道成後逸去。五公山因此而得名。
組成部分
宮坐西朝東偏南(方位己申辰戌)由山門、兩廂和主殿組成。主殿面闊、進深各三問,抬梁結構,硬山式屋頂。建築面積l 8 9平方米,宮前開闊,有6 0 0平方米廣場。宮前存有花邊石鼓一對,8塊造型別致,雕工精細的柱礎。宮的建築功能有四項特色:一是佛光照面,每天早晨旭日東升,從東海迎來的第一道陽光剛好照在主殿媽祖的佛面上,形成佛光;二是虎耳石,兩廊兩側牆基各露出一米見方的天然花岩,稱虎耳石;三是一塵不染,宮殿頂蓋沒有灰塵蛛網,不必清掃,常年保持乾淨;四是無涵,即有天井沒設排水的涵洞。雨天積水,即使是滂沱大雨天井不溢,自動排乾,堪稱風水寶地。對研究古代建築的地理方位和地質結構都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是200 1年公布的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宮建於明代,年久月深,雖幾經滄桑至今能基本保持下來,與長期相繼作為館塾、國小、合作醫療等用房有關。
宮的主殿奉祀媽祖(大媽、二媽、三媽俱全)左右殿分祀張巡、許遠、南濟雲、雷萬春和社公社媽等神祇。主殿龕聯是: “第子晝夜求後嗣,媽祖慈心送麟兒。”大廳、天井、兩廂的柱聯依次為: “精誠不竭香千縷,覆載無私福百臻。”、 “清香清茶清果品,謝天謝地謝神祇。”、 “一柱清香通帝座,三杯美酒連神床。”、 “香騰紫霧通三界,燭吐紅霞達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