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了解藥物、食物與臟腑的關係,便於組方選用,把藥物、食物的五味、五色、五穀、五畜、五行與五臟六腑的關係進行歸納,製成上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宜五補
- 出處:《黃帝內經》
- 性質:醫學
- 類別:中醫
《黃帝內經》載:“酸人肝,辛入肺,苦人心,鹹人腎,甘人脾。”這是根據食物對人體生理上,病理上所發生的影響,而作出的歸納。人們長期的生活實踐,認識到飲食必須多樣化,才能適應人體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要,也就是說五味不能偏嗜,飲食五味如有太過或不及,必然會造成臟腑陰陽的偏盛偏衰,而產生疾病。因此利用五味之偏,以調整臟腑之間的偏性,是有科學道理的。例如用辛味散肺氣之郁,甘味補脾胃之虛。故繆希雍說:“五臟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何謂苦欲補瀉,就是組方用藥要根據各髒生理病理,以及病變特點選其氣味相投的藥物、食物,投其臟腑所好,就是所謂“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
從表上來看,它概括了人體及其自然界同類事物或現象在屬性上的某些相互聯繫,明確這種聯繫,就使我們掌握臟腑有關的生理聯繫,了解所出現的某些病理現象。根據不同的季節和五臟對藥物,食物的苦欲組方施膳,絕不能主觀地把它當作一成不變的條規,應靈活地從實際出發,進行配方選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