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地位,地理條件,景色特點,歷史價值,特色文化,出土文物,歷史意義,旅遊信息,
歷史地位
五女山山城又名“紇升骨城”,位於中國東北部遼寧省的桓仁滿族自治縣,它是高句麗早期的重要山城遺址。建於公元前34年,它承襲了中國北方民族構築山城的傳統,但在選址布局、城牆築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卻有更大的突破和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種不同凡響的山城形式,是中國東北和東北亞地區山城建築進入劃時代階段的標誌,在中國古代東北民族建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族創建政權的第一個都城。高句麗第一代王朱蒙於公元前37年在此建立政權,到公元三至五世紀,達到鼎盛時期,曾占據了遼河以東、日本海以西、第二松花江以南、漢江以北的廣大區域,在歷史上存續了705年,至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為唐朝所滅。
地理條件
五女山山城座落在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城東北8.5公里處,平均海拔800餘米,南北長約1540米,東西寬約350至55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南北兩端向東部凸出,東部中段內凹,形狀像一隻單靴。五女山主峰在半山腰處突兀而起,四壁斷崖如斧劈刀削一般,落差百米左右,山勢挺拔險峻。山城大部分利用天然的懸崖峭壁作屏障,僅在東、南部山勢稍緩處以及通往山上的豁口處築牆封堵。
景色特點
五女山山城承襲了中國北方民族構築山城的傳統,但在選址布局、城牆築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卻有更大突破和創新:城牆走向隨山就勢,平面布局不求方正,城牆壁面石材經過精心加工,多為大頭小尾的楔形石。砌築時,大頭向外,小尾向內,牆體內部以長條石層層相壓,減少了外向張力,避免了坍頹。這種先進的石材加工和砌築方法,是五女山山城的獨創。
歷史價值
五女山山城以嶄新的建築形式,突破了中國傳統山城的固有模式;五女山山城築于山巔,在高句麗山城中極為罕見;五女山山城對東北亞古代山城發展影響巨大;五女山山城是已經消逝的高句麗文化的特殊見證;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早期山城中的傑出代表;五女山山城是人文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特色文化
山城中築有城牆、城門、王宮、倉庫、兵營等建築,富有軍事色彩。山城大部分利用天然懸崖峭壁作為屏障,僅在部分山勢稍緩處築牆封堵。城牆的牆基多以大石疊築2~3層而成,其上壓縫砌築有楔形石,基寬5~6米,頂寬3~4米,並辟有南、東、西3個城門。城內發現有瞭望台、蓄水池、點將台、天池、大型建築、兵營式建築群等遺蹟。
出土文物
新石器時代直腹罐(殘)、打制石器、戰國至漢代的大陶壺、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等珍貴文物和高句麗時期的陶罐、環首刀、甲衣,遼金時期的銅印、貨幣、陶盆、陶罐等文物數百件。
出土陶器、石器、瓷器、銅器、鐵器、銀器等各類遺物1000餘件。
歷史意義
高句麗族創建的王國雖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高句麗文化在東北各地高句麗城址、墓葬等歷史遺存中仍然得到體現。五女山山城高大的城牆、完備的防禦體系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都是高句麗政權初創時期的歷史寫真,對世界認識這個民族的古老歷史和文化無疑具有珍貴的價值。挖掘高句麗文化、研究高句麗文化、保護高句麗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
門市票價:5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