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科班,指豫東調早期武大科班,對豫東紅臉的影響深遠。是歸德府八班衙役所組建的戲班,人稱“府八班”。
府八班,夏邑三班,虞城劉家班,柘城縣大公議班,永城縣衙六班,
府八班
歸德府八班衙役所組建的戲班,人稱“府八班”,早期知名演員有金豆豆、陳銀、周益簪、汪文俊、姜德惠、任德等。清末至民國期間紅臉李五(李存厚)、劉娃(劉芝蘭),旦角鞏寶、桑殿傑,丑角曹獻章等,都著稱於豫東。劉娃在《劉墉下南京》中飾演劉墉,生動形象,轟動一時,廣為傳頌。鞏寶、桑殿傑在旦角唱腔上進行革新,首創[二八連板)、[流水連板)等新唱腔,使豫東調更加豐富多彩。常演劇目:《反長安》、《義烈配》、《翠屏山》、《海潮珠》、《寇準背靴》、《三叫門》、《將相和》、《逍遙津》、《過五關》、《古城會》、《鍘美案》、《鍘趙王》、《劉公案》、《白玉杯》、《鳳儀亭》、《訪白袍》等。
夏邑三班
夏邑縣衙役組建的豫東調戲班,以陣容強大、行當齊全聞名於豫東、魯西南、淮北一帶。清代知名演員有楊道、王神、陳萬勝、張建才(張福生)等。其中張建才為紅臉演員,嗓音清亮,表演大方傳神,人稱“戲狀元”。紅臉孫照登、唐玉成等拜師門下學藝,成為豫東調的著名紅臉。清末至民國期間主要演員有生角演員郭陽、陳希齡(老婆生)、孫照登、陳孝思(藝名新妮),旦角演員有劉群(劉希同)、段玉蘭(藝名花公雞)、苗喜臣(藝名苗娃)、徐振奎(藝名面客)、段景昆(藝名先海),淨行大員、李金貴、張允中(藝名毛允)、李振乾、劉漢熙等。常演劇目:《闖幽州》、《過五關》、《單刀會》、《宇宙鋒》、《賣苗郎》、《泗水王》、《桃花庵》等,深受觀眾好評,民間今還流傳著“老婆的生,苗娃的旦,孫門的紅臉響八縣”的民謠。永城龍虎班原是縣城“水龍吉慶會”(救火會)的玩會班,後發展為豫東調職業戲班,知名演員有張作林(綽號張二歪)、程恆禮(綽號假丁氣)、周扶、李瑞卿(綽號假苗娃)等,在豫東也有一定影響。
虞城劉家班
成立於清光緒年間,著名演員有唐玉成、王彥(燕)山、拌草棍、王福德等,後又有朱勤堂、丁福祥及女演員郭翠琴、劉艷芳等先後搭班。演出的主要劇目:《回西岐》、《地塘板》、《串龍珠》、《白玉杯》、《取成都》等,深受觀眾歡迎。特別是紅臉唐玉成,用本嗓演唱,蒼勁渾厚,又善用偷字、閃板、加襯、疊句等,說唱巧妙結合,悲憤壯烈之情緒浸入肺腑,被譽為“紅臉王”。
柘城縣大公議班
成立於清光緒年間,為縣衙班頭所組建,當地民眾亦稱為“五班”。早期知名演員有生行張尚、金玉、王虎,淨行郭林等。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男演員先後有楊娃、李良富、王玉龍、劉群、李同新、唐玉成、黃儒秀、葛家彬、武志安,女演員先後有“大腳芳”、花桂榮、王桂榮、劉玉梅、楊秀榮、陳素花等搭班演出。該班曾一度有五桿旗之稱:大花旗花桂榮,大紅旗唐玉成,杏黃旗黃儒秀,雪白旗劉玉梅,小藍旗陳素花。常演劇目:《鼎盛春秋》、《反五關》、《秦雪梅》、《困滎陽》等,曾在豫東稱雄一時,為觀眾所稱道。
永城縣衙六班
系清光緒年間組建的一個較有影響的豫東調戲班。知名演員先後有生行演員丁允芝、王殿卿、楊東來,旦行萬人迷、劉隨、高子俊、蓋兩江、王成、韓風仙,淨行一聲雷(廣建)、劉克金、孫迎科等,演出主要劇目:《洪昌府》、《破天門》、《臥龍奔喪》、《老河東》、《送女》等。1938年日寇入侵後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