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鏽病的病原菌是五味子春菌(Aecidiumschisandrae)。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等地。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葉柄、葉脈和嫩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味子鏽病
- 病原菌:五味子春菌
- 分布:四川、西藏等地
- 為害:葉片
基本信息,發病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病害名稱 五味子鏽病
分布 該病在四川省自然保護區南五味子產區造成嚴重為害。
發病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葉柄、葉脈和嫩莖。葉片發病初期,葉片正面產生橙黃色的小斑點或紫紅色的小斑點,數目1-22個不等。後期小點逐漸擴大為圓形、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病部稍凹陷,病斑邊緣褪綠變為淡黃綠色,病健交界處不明顯;圓形病斑直徑1.5-4mm、不規則形病斑直徑1-2.5mm。葉正反兩面病斑中部均表生密集的黃色、針頭大小的小粒點,即鏽菌的性子器;天氣潮濕時其上溢出黃色黏液,即鏽菌的性孢子;乾燥時,黃色小點變為黑色。受病組織逐漸變肥厚,葉片正面凹陷,相對背面突起,在隆起部位長出黃色的柱狀物,即鏽菌的春孢子器。一個病斑上的柱狀物為幾條至十幾條不等,長1.2-2.5mm。春孢子器成熟後,其頂端破裂,散出黃褐色的粉末,即鏽菌的春孢子。病斑隨後變褐壞死,早期脫落。葉柄和葉脈受害,初期症狀與葉片相似,只是腫脹更為突出。
病原
五味子鏽病的病原菌是五味子春孢鏽菌(Aecidium schisandrae)。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等地。自20世紀80年代初在西藏首次發現其為害金山五味子(S. glaucescens Diels)後,從2009年起,五味子春孢鏽菌又寄生並嚴重為害華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
華中五味子鏽菌性子器埋生於葉正、背兩面病組織的表皮下,性子器近圓形或扁球形,大小62.4-156μm×93.6-187.2μm(101.4μm×93.2μm),孔口外露,界限分明,子實層深凹,界線結構為緣絲。其內生許多長橢圓形、倒梨形或圓形的性孢子,性孢子淡黃色,大小分別為3.63μm×1.94μm,2.99μm×2.08μm和1.94μm×1.94μm。根據Hiratsuka等對性子器的分類,華中五味子鏽菌性子器類型為4型。
華中五味子鏽菌春孢子器原基埋生於病組織內,橢圓形,春孢子器開口呈杯狀,有包被(護膜),為一層細胞組成,護膜細胞近方形或菱形,排列緊密整齊,大小為18.2-33.8μm×15.6-23.4μm,壁厚,外壁有疣狀突起。春孢子器內春孢子呈串珠狀整齊排列,春孢子淡褐色,單胞,多角形、橢圓形或近圓形,壁無色,有瘤,大小為10.4-26.0μm×10.4-23.4μm(18.2μm×15.6μm)。根據王雲章等對春孢子器的分類,該鏽菌屬於杯型春孢子器。
發生規律
病菌殘留在病殘體上,葉面結露及葉面上的水滴是病菌萌發侵入的先決條件,特別是在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露持續時間長,此病最容易發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