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裝置

互動裝置主要指在博物館、美術館、遊樂場和大型購物中心等公共空間展出的作品,它也是數字媒體藝術美學特徵的集中體現,在數字媒體藝術中具有重要意義。感測器是所有互動裝置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可以捕捉人的動作(如操作、言語、吹氣) 姿勢、視線和表情等信息並提交給 CPU 進行識別、處理和反饋,由此實現與觀眾的“對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動裝置 
  • 別名:數字裝置 
  • 相關藝術形式:互動裝置藝術 
分類,牆面互動裝置,可觸摸式裝置,手機控制裝置,大型環境裝置,地景類互動裝置,智慧型互動裝置,哲學價值,評價,

分類

牆面互動裝置

牆面互動裝置應該算作當代數字裝置藝術的“標配”,不僅歷史較長,技術較成熟,而且衍生了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2010年,在北京舉辦的“編碼與解碼:國際數字藝術展”上,英國藝術家阿肯(Mehmet Akten)的互動裝置作品《人體繪畫》就可以通過激活感測器及相關軟體(用 C++、openFrameworks、openCV 編寫 ),將觀眾的舞蹈姿態轉化成大螢幕上的抽象彩色繪畫。
互動裝置
人體繪畫

可觸摸式裝置

可觸摸式互動裝置接近於觸控螢幕的概念,也就是允許觀眾通過直接觸摸或近場互動而改變作品的外觀。例如《互動音樂牆》就可以讓觀眾直接彈奏 “樂器”。
互動裝置
互動音樂牆

手機控制裝置

當代社會的顯著特徵就是 “手機控制一切”。藝術家們也發現了手機作為現場或遠程“遙控器”的妙用。近年米利用手機進行現場或遠程互動的裝置作品層出不窮,成為互動方式創新的亮點。 2014年3月,為了慶祝TED(科學•娛樂•設計)活動舉辦30周年,美國藝術家珍妮特•艾勒曼(Janet Echelman )和亞倫•科賓(Aaron Koblin)合作創作了大型遙控互動裝置作品 《無數火花》。他們在溫哥華會展中心外面的天空上架起了一張巨大的蜘蛛網。這張網看起來很輕、很軟,可以浮在空中隨風擺動,但它實際上是由比鋼還硬 15倍的LED聚合纖維做的,而且能夠像螢幕一樣投射出各種圖案。觀看者只要通過手機 APP連線,隨手畫幾筆塗鴉,這張包含超過一千萬個像素的巨網上就會呈現流光溢彩的變幻效果。
互動裝置
無數火花

大型環境裝置

加拿大知名藝術家拉斐爾•洛扎諾-亨默(Rafael Lozano-Hemmer)在2001 年的大型戶外互動體驗作品《體•映•戲》(Body Movies)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該項目首次在荷蘭鹿特丹展出。為了達到互動體驗效果,一個戶外廣場被改造成1200平方米的互動投影環境。
該作品通過捕捉人體姿勢,經過計算機資料庫編輯處理後,再用廣場上自動控制的投影機顯現出人像的剪影。通過扭曲後的人像剪影往往會數倍於正常人體的大小,這就使得廣場的大螢幕成為 “哈哈鏡”,成為人們樂此不疲地表現自己的媒體。與此同時,該項目還通過聯網將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肖像投射到牆壁上。由於這些肖像被放置在廣場地板上的燈光淡化,只有當觀眾將自己的剪影投射到牆壁上時才能看到,因此,大螢幕上的影像疊加了互動現場的觀眾的剪影與來自全球其他地區人們的肖像,真正實現了基於網路和現場疊加的遠程互動,該裝置能夠讓廣場上的觀眾和非現場的人們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互動裝置
體•映•戲

地景類互動裝置

互動裝置的核心是藝術家設計一種環境和空間,而由觀眾來創造自己的世界,使得藝術創作由藝術家延伸到觀眾。互動藝術是通過各種感知的手段來實現人與作品“對話”,其本質就是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人的肢體、感知和大腦的延伸”。除了視覺和上肢動作外,利用腳進行互動也是眾多藝術家樂於探索的形式。從早期的跳舞毯到當下健身房裡節街景導航螢幕的“智慧型腳踏車”都是這種藝術形式的體現。2007 年,國際新媒體機構ART+COM為東京的一個建築群開發了互動藝術裝置 《二元性》Duality。該互動裝置由荷蘭互動媒體設計師丹尼斯•科克 Dennis Koks 設計。它被直接安裝在水池旁邊,當有人走在作品的透明玻璃上時,其腳步會引起 LED 擴散光產生的“虛擬漣漪”,這往往會引起行人的猶豫和好奇等不同反應。 當虛擬漣漪擴散到作品邊緣的水池時,水池中會產生真實的漣漪。作品從虛擬過渡到現實,這也是就作品名稱的由來,其寓意是液體/ 固體、真實/虛擬、水波/光波的二元性。該作品表達了空間、環境與人的關係。

智慧型互動裝置

2012 年,英國惠靈頓維多利業大學的兩位大學生亞當 • 本-德羅爾 Adam Ben-Dror 和周姍姍 Shanshan Zhou 創作了互動裝置作品 《匹諾曹合燈》(Pinocch Lamp),這個作品是用 Arduino 硬體、Processing 和OpenCV 平台構建的,其靈感來源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動畫作品《小檯燈》。這個獨特的“檯燈”喜歡看人的臉,像向日葵一樣跟著人臉轉動。而當你搭住臉時,已會顯出很不明的樣子,然後左顧石盼地尋找你,就像在跟小朋友捉迷藏。當沒有人經過時,這個合燈會比較安靜;而當你弄出一點響聲時,它會拾起頭看著你。
而當你試圖關掉它的開關時,它會自己用燈頭把開關打開。事實上,這是一個偽裝成合燈的機器人,它有看超級自由度的支架、六個控制電機、一個攝像頭和一個麥克風。該作品藉助合燈來挑戰人類對機器人和機器的固有觀念,是對機器人計算能力的表達和行為潛力的探索,它探索了人們對機器人的看法和情緒反饋。

哲學價值

多米尼克•洛普斯,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在其2010年出版的《計算機藝術的哲學》一書中指出:諸如網路藝術、互動裝置、網路遊戲等編程化的藝術作品,創造了新的美學形式,“互動性”和“用戶”概念的引入成為計算機藝術哲學的核心。這些計算機藝術為藝術哲學中的一些長期爭論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即如何理解技術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媒介來定義藝術形式。同時,數字藝術也為藝術創作、表演和觀眾理論帶來了新的解釋和思考。洛普斯進一步指出:雖然藝術創作離不開工具,但一些工具如鑿子只是純粹的實用工具,因為它只是改變一個物理形狀;而藝術詞典屬於認知工具,它能夠幫助藝術家提升自己的能力。計算機也是屬於認知工具並需要高度專業化的訓練(雙編程)。由於計算機藝術的“互動性”的特徵,使得觀眾或聽眾超越了旁觀者的角色,而成為“用戶”並積極參與到作品的“表演”中。

評價

伴隨科技發展,數字媒體本身也在不斷發展,虛擬現實、混合現實、人臉識別、可穿戴技術、雷射雷達、體感互動技術、納米技術、腦機接口、3D 列印技術等新媒體、新材料層出不窮,為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