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堡鄉Cai Jia Bu Xiang,位於青海省東部、海東市北部、互助土族自治縣縣西南部,北邊與西山鄉相接,東北與雙樹鄉和東山鄉接壤,東邊與三雷鎮和沙塘川鄉接壤,南邊和西寧市的城東區接壤,西南部與西寧市的城北區想接壤,西靠二十里舖鎮。全鄉面積72.25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蔡家堡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14村委會
- 政府駐地:互助縣蔡家堡鄉岩崖村
- 電話區號:0972
- 郵政區碼:810500
- 地理位置: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南部
- 面積:72.25平方千米
- 人口:7499人(2017)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機場:曹家堡機場
- 火車站:西寧站
- 車牌代碼:青·B
- 拼音:Cai Jia Bu Xiang
- 代碼:632126
區域概況,鄉村下轄,鄉村簡介,交通狀況,氣候概況,日照,氣溫,地溫,降水,霜期,風,教育狀況,經濟建設,組建背景,基本做法,主要體會,
區域概況
面積72.25平方千米。轄岩崖、大莊一、大莊二、余家嶺、泉灣、東家溝、後灣、關家山、劉李山、上劉家、包劉、馬蓮灘、楊家灣、孫家灣14個村委會。
1951年沿舊制設蔡家堡鄉,1958年併入西山鄉,後歸屬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設蔡家堡公社,1983年改設蔡家堡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以農業為主,主種植小麥、豌豆、青稞。2005年通縣鄉公路。
互助縣蔡家堡鄉位於互助縣西南部。海拔高度2400—2900米,氣候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特點是高寒、乾旱、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
年平均氣溫3.8度,年平均降水量約350毫米,多集中於7-9月份,境內山大溝深,地形複雜,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差,十年九旱,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民眾生活較為困難。
全鄉共有13個行政村,66個生產合作社,1791戶,8020人,其中勞動力4596人。全鄉共有耕地面積24976.3畝,退耕還林面積15514.7畝。
鄉村下轄
轄村有岩崖、大莊一、大莊二、余家嶺、泉灣、東家溝、後灣、關家山、劉李山、上劉家、包劉、馬蓮灘、楊家灣、孫家灣14個村委會。
鄉村簡介
【轄岩崖村】 村處蔡家堡鄉中新位置,是經濟、教育、醫療機構、鄉政府以及鄉村派出所的所在之地,這裡經濟和交通都比較發達,2012年把地主滑坡地帶的村民都搬至平坦、安全的地帶了。
【大莊村】 大莊分為大莊一、大莊二,這兩個村都是蔡家堡鄉的重要村,經濟條件都好於其他村,經濟發展多元化,人文資源也是非常的豐富。
【余家嶺村】 余家嶺是蔡家堡鄉的一個偏僻山村。
【泉灣村】 泉灣村是蔡家堡鄉的一個離縣鎮府比較近的一個村。
【東家溝村】 東家溝村是縣鎮府大力支持和扶持發展的一個村,沿著鄉村公路往蔡家堡走,進入蔡家堡鄉的第一個村就是東家溝村。
2005年12月13日至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青海省考察工作。這是胡錦濤在青海省級貧困縣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東家溝村看望慰問困難民眾,並同鄉親們親切交談。
【後灣村】 後灣村是在蔡家堡地處比較平坦地區的一個村。
【關家山村】 關家山村是里互助縣陶家寨很近的一個村,2012年開始遷往陶家寨。
【劉李山村】 劉李山村是蔡家堡比較偏僻的村。
【上劉家村】 上劉家村是地處偏僻的一個村,離西寧市相對比較近。
【包劉村】 包劉村是地處偏僻的一個村,離互助縣相對比較近。
【馬蓮灘村】 馬蓮灘村在蔡家堡地處比較平坦地區的一個村,離西山鄉比較近。
【楊家灣村】 楊家灣村是地處偏僻的一個村,離鄉鎮府和西寧市相對比較近。
【孫家灣村】 孫家灣村是地處偏僻的一個村,離鄉鎮府和西寧市相對比較近。
【嚴家灣自然村】 嚴家灣自然村分嚴上和嚴下兩個社,嚴家灣自然村毗鄰西寧市二十里舖鎮,特別是2012年通鄉村公路以後,交通便捷度大大增加,距西寧市區(小橋大街)30分鐘車程,距青海大學(本部)15分鐘車程。便捷的交通將會給村民帶來大的經濟效益。
交通狀況
2005年通縣鄉公路。
2012年通鄉村水泥硬化路。
由於2012年的鄉村水泥硬化路的開通,再加上2005 年的縣鄉公路,蔡家堡鄉的交通比較便利,給人們創造了一定的經濟財富
氣候概況
日照
年平均日照時數2521.7小時,年日照率為57%,強日照時間長,年輻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長期(4-8月)輻射量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輻射量的52.2%,這就彌補了高寒的缺點,冬不冷夏不熱。
氣溫
蔡家堡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也由於地形複雜,高差懸殊,熱量資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帶差異十分明顯,氣溫分布總的趨勢是由北往南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
境內北部及東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氣溫均在0℃以下;年中各月氣溫的變化又以春、秋最為劇烈,這期間月溫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溫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溫最為迅速,各地可達7.0℃-8.0℃。夏冬兩季的氣溫均較穩定,
月際間變溫一般均小於3.0℃。川水、淺山地區3月份起氣溫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兩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遠鎮以下的淺山地區一般超過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縣年平均氣溫為3.4℃。各月平均氣溫日差14.4℃,各月平均氣溫年差25.4℃。
地溫
年平均為6.7℃,得月平均地面溫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為-9℃,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為58.7℃,地面極端最低溫度為-29.8℃。
其中縣境南部湟水河谷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區年平均溫度為4℃-6℃;中部淺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3℃-4℃;腦山、半腦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0℃-3℃;北部和東北部高山區(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
降水
互助縣地處內陸,一般降水不足。降水來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灣來的西南季風;其次是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亞來的水汽。降水地區和季節,分布很不均勻,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穩定。每年以6、7、8、9四個月雨水較多,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兩個月降水最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0%。
按地區分,南部高丘陵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淺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腦山、半腦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
高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向北隨海拔增高而增加。
蒸發量:全縣年平均蒸發量為1235.6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蒸發量隨著氣溫上升而增加,每年一般以4、5月份蒸發量最大,5月份一般為183.9毫米。每年一般以11、12月份到來年1、2月份蒸發量最小,月平均蒸發量在33.5毫米-49.3毫米之間。
濕度: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全縣年平均相對濕度較低,僅為65%,一年中以1、2、3、4月份最低,一般為51-55%。5月份以後,隨著降水量的增加,相對濕度也隨著逐漸增大,到8、9月份為最高,一般為78-79%,到10月份以後,又逐漸下降。
霜期
春末夏初出現的霜凍稱為晚霜凍,夏末秋初出現的霜凍稱為早霜凍。蔡家堡各地的晚霜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結束,南北相差一個月,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8月中旬,北南先後相差一個月。各地晚、早霜出現的時間,大體與日均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相近,無霜期從南部的川水地區逐漸向北部的腦山地區縮短,南部可達140天左右,北部腦山區僅65天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沒有絕對無霜期。全縣無霜期歷年平均112天,最長是1975年,達133天,最短是1978年,僅為103天。早霜凍對川水、淺山地區影響不大,因為作物在早霜凍來臨之前多已成熟。但腦山、半腦山地區,熱量條件差,早霜凍出現較早,個別年份甚至在7月中、下旬即可出現,這時的麥類作物正處於灌漿至乳熟階段,洋芋長薯塊時期,耐寒力較差,經不起零下1-2℃的低溫凍害,對腦山及半腦山淺山地區影響很大。
風
互助歷年風向以東北風為主,其次是西南風。歷年平均風速1.4米/秒。風以春季為多,四、五月份平均風速為1.7米/秒。8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年平均為4.4天,最多的年份大風日數達9天,最少的年份為1天。沙暴日較少,年平均0.5天,最多年沙暴日為2天。春季大風吹走表土,有時還颳走肥料和種子,夏秋季遇大風,造成農作物倒狀,危害農業生產。
教育狀況
互助縣蔡家堡鄉有一所中學,為蔡家堡中學,12所國小,為楊家灣國小、大莊國小、後灣國小、岩崖國小、泉灣國小、東家溝國小、關家山國小、劉李山國小、上劉家國小、包劉國小、馬蓮灘國小。
蔡家堡中學是坐落於蔡家堡鄉中心的一所中學,在蔡家堡鄉也是唯一的一所中學。它傳承這國家偉大的教育事業,從建校以來一直為學生服務,做好教育工作。學校里的生活條件十分的艱苦,很多時候有缺水的現象,在學校里一直有一些不怕辛苦的老師們日日夜夜為孩子們奔波著,勞累著。
學校在建校以來,學生們的成績不斷上升,有很多從蔡家堡中學出來的孩子們已經定居於各個城市。
經濟建設
蔡家堡鄉的經濟是多元化的,包括務農、養殖、做生意和外出打工等。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經濟效益,但在其中蔡家堡鄉不要致力於農作物的種植,主要是馬鈴薯的種植。
蔡家堡鄉在馬鈴薯合作社中建立黨支部,充分發揮黨支部的組織引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廣闊的銷售市場中打造質量品牌,樹立銷售信譽,建立互信共贏的合作關係網路,不斷拓寬市場、贏得市場,走出了一條基層黨組織帶領農民發家致富,“黨建”與“富民”相融共進,“黨支部+合作社”共同運行的新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組建背景
蔡家堡鄉屬低位淺山地區,優厚的自然、氣候條件特別適宜馬鈴薯生長。生產的馬鈴薯品質優良,“北山洋芋”在省會西寧備受青睞。全鄉2009年馬鈴薯種植面積15900畝,占總播種面積的63.6%。為做大洋芋產業,鄉黨委於2007年6月成立了蔡家堡鄉馬鈴薯經紀人協會,在協會的基礎上,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的原則,註冊成立了蔡家堡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設立了理事會和監事會,完善了有關制度和章程,並成立了合作社黨支部。註冊資金11萬元,現有會員16人,其中,黨員8名,占50%。
基本做法
(一)藉助支部引領,提高產業效益。“黨支部+合作社”成為黨組織帶領農民致富的有效載體,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支部針對民眾種植、管理方法落後,銷售效益不高等的實際,建立了民眾分戶負責馬鈴薯的種植、管理,合作社負責馬鈴薯的收購、銷售,黨支部與鄉政府向上級農業主管部門積極爭取項目支持,為社員提供資金、機械設備、種子、化肥、農藥、信息及技術指導等全方位配套服務的管理運行模式。2009年支部從外面引進馬鈴薯雙壟全膜覆蓋集雨利用技術,在全鄉推廣了近4000畝,支部積極協調聯繫,定期聘請縣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傳授技術,該項目田畝產達到4000斤以上。支部成員分工聯繫省外市場,積極拓寬洋芋銷售渠道,請外地客商為社員分析馬鈴薯市場前景和銷售情況,提高社員種植積極性。產品遠銷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地,穩定了銷售市場,建立了購銷關係,提高了種植效益。
(二)依託黨員帶動,做大洋芋文章。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和種植大戶的示範帶動作用,鼓勵和扶持他們租賃土地、擴大規模、改良品種,全鄉黨員中的種植能手不斷湧現,成為帶領民眾發展洋芋產業的排頭兵,如劉李山村馬鈴薯種植大戶、黨員李培良是合作社發起人之一,這幾年他種植馬鈴薯面積一直在200畝左右,我鄉合作社理事長包壽慶已租賃300畝耕地,進行規模種植,開始了秋季覆膜,成為我鄉合作社帶動土地流轉的示範樣板。東家溝村的千畝示範點引進了渭引9號新品種,畝產達5000斤以上,收購價格比其他品種每斤高出0.05元,極大地激發了民眾科學種田的積極性。
(三)完善運作模式,實行訂單銷售。原協會經過近兩年的組織運作,如今的合作社已發展成為一個集馬鈴薯生產、銷售為一體化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1793戶。合作社在全鄉設7個收購點,方便了農民交售。黨支部不斷建立完善“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運作模式,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積極探索訂單銷售路子,通過與青海省威斯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將我鄉確定為該公司的原料基地,並由合作社牽頭與全鄉1500多戶農戶簽定購銷契約,2008年銷售4000多噸,民眾僅小洋芋收入就達184萬元,2009年簽定了3000噸的契約。
主要體會
“黨支部+合作社”是一個改革創新、致富百姓的嶄新模式。充分發揮黨支部的組織引領優勢,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富民產業,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辦法措施。黨支部有政治信譽,合作社有經濟實力,把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延伸到農業產業鏈上,就是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融入到了農業產業經濟優勢之中。合作社成立以來在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市場開拓及信息服務等方面為農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規模效益,真正發揮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帶頭作用,引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戶進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形成規模經營。引導農民從盲目生產進入有計畫生產,不斷尋求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變弱勢為優勢。實踐正在證明,以黨支部為核心,以合作社為主體,以農戶為基礎,突出發揮黨員示範作用,是農村經濟組織發展壯大的堅強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