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油菜籽,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互助縣境內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拔2100米,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季風和寒流影響,夏季受東南沿海季風影響,具有明顯的冬冷夏暖的季風氣候特徵。年均氣溫4.9℃,適宜種植油菜。互助油菜籽粒呈黑褐色、籽粒大,飽滿均勻,無蟲蛀,耐貯藏,商品性好;且為雙低油菜,含油量高,維生素E及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品質優。
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互助油菜籽”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助油菜籽
- 產地名稱: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
- 品質特點:籽粒大,飽滿均勻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620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7年12月22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互助油菜籽粒呈黑褐色、籽粒大,飽滿均勻,無蟲蛀,耐貯藏,含油量高,品質優,商品性好。互助油菜粗蛋白克/100克≥18.1,粗脂肪克/100克≥39,鈣毫克/100克≥400,磷毫克/100克≥710。維生素E、微量元素較高,粗蛋白質、粗脂肪含量較高,營養豐富,符合現代消費者對營養健康食品選擇需要。
項目 | 規範規定值 | 檢測值 |
粗蛋白克/100克 | ≥19 | 20.1 |
粗脂肪克/100克 | ≥40 | 41.1 |
鈣毫克/100克 | ≥400 | 421 |
磷毫克/100克 | ≥710 | 722 |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兩大高原的自然特點。地勢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懸殊,“三縱三橫”的平行嶺谷縱橫交錯,自然傾斜度為2.03°,最高點為巴扎藏族鄉的北溝腦嶺,海拔4384米,最低點在高寨鎮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祁連山支脈達坂山一青石嶺橫貫縣境東北部,山北為互助河谷,山南是溫水谷地,形成北西西一南東東走向的山嶺與河谷平行相間的地貌特徵,構成全縣地勢地貌的基本格架。縣境山川相間,地貌特徵比較複雜,地貌可分為北部高山地帶、中部腦山灘地地帶(俗稱腦山地區)、南部淺山丘陵地帶(俗稱淺山地區)、川水河谷地帶(俗稱川水地區)四個類型。各地帶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分布,自然景觀垂直變化,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亦受其影響而垂直分布。複雜性和多樣性的自然環境,使農業生產呈立體布局,具有工農業生產全面發展的有利條件。
水文情況
縣境內有湟水河、水磨溝河、沙塘溝河、哈拉直溝河、紅崖子溝河、馬圈溝河大小天然河流6條,均屬黃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長289.5公里。除流經的湟水與大通河外,其它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內全縣地表水總徑流量2億立方米(不含湟水和互助河)。境內河川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酸鹼度均在7.5-8.6之間。地表水實際變化和季節性變化幅度較大。一般夏秋季為豐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綜合補給量共1.06億立方米。總儲量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77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互助縣境內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拔2100米,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季風和寒流影響,夏季受東南沿海季風影響,具有明顯的冬冷夏暖的季風氣候特徵。年均氣溫4.9℃,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581.7小時,無霜期114天,年降水量477.4毫米,年蒸發量1198.3毫米,年相對濕度63%,年平均風速0.9米/秒,其優點是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光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熱同季。具有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優越條件,適合於種植油菜籽。
歷史淵源
春油菜在互助縣具有較長的種植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小油菜優良品種及栽培技術的推廣和種植技術的改進,油菜生產有了較大突破,產量有了大的提高。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優質雜交油菜和常規油菜的繁育和推廣,油菜品質和產量有了進一步提高,油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2000年,互助縣油菜主栽品種為青油14號、互豐010、青雜2號、青雜3號、白菜型油菜青油241等品種,油菜品種基本實現優質雙低油菜雜交化,並且具有生態分布明顯的特徵,種植結構逐步合理,生態適應性逐步增強。
生產情況
2009年,交油菜互豐010、青雜1號、青雜2號、青雜3號在互助縣大面積連片種植,種植面積已達2萬平方公頃以上。2009來,該縣科研及推廣人員通過品種改良、培植和選育等措施,已將甘藍型油菜推廣到海拔近3000米的地區,油菜種植面積由2003年的1.7萬平方公頃擴大到2008年的2.4萬平方公頃。
2017年,互助縣種植油菜規模達40萬畝,覆蓋全縣範圍。
產品榮譽
2005年,互助油菜籽在青海省首屆農畜產品展示會上被評為優質農產品。
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互助油菜籽”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互助油菜籽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互助縣所轄威遠鎮、丹麻鎮、南門峽鎮、加定鎮、五十鎮、五峰鎮、塘川鎮、紅崖子溝鄉、哈拉直溝鄉、松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鄉、台子鄉、西山鄉、蔡家堡鄉、巴扎藏族鄉總計18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6′-102°45′,北緯36°30′-37°09′。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互助油菜籽品種是能充分體現互助縣生態優勢的產地品種、具有抗逆性、抗倒伏性強、優質、高產、穩產的油菜品種,按照生育期、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經濟性狀等進行栽培管理。
1.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互助油菜籽產地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油菜在優良的栽培條件下,各種質地的土壤上均能獲得好收成,且以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最佳。
1.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油菜種植品種的選擇按照不同生態區域和海拔標準選擇,在川水、淺山和部分半淺半腦地區,海拔在2800米以下,選擇青雜6號等中晚熟品種;在部分半淺半腦和腦山地區,海拔在2800-3000米,選擇早熟品種。在互助地區適宜栽培的油菜品種以青雜6號為主栽品種。
制種田採用國家規定的油菜雜交種大田用種標準。按照經濟作物種子質量標準-油料類《農作物質量標準》(GB4407.2)。嚴格執行種子加工處理,對油菜種子進行篩選,剔除病籽、霉籽、癟籽、蟲蛀等。純度達85%以上,另外,將選好的種子進行曬種(水分達到≦9%),以防儲存霉變,同時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保證種子出苗齊、全、壯。
1.3生產管理。
1.3.1合理輪作、精細整地
油菜不宜連作,根據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和生產特點,採用合理的輪作制度,油菜與小麥、青稞、馬鈴薯等作物輪作,每2-3年輪作一次。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翻,進行曬垡,冬季土壤封凍前打土保墒。春天播種時,用旋耕機對田地進行旋耕,使田地碎土、耙平。
1.3.2種子處理
播種前2-3天,對種子進行藥劑拌種,方法是用70%噻蟲嗪種衣劑每畝3克+2.5%咯菌腈懸浮劑每畝5毫升拌種,以防治油菜害蟲“三甲”和油菜菌核病。
1.3.3適時播種,精量條播
油菜播種期直接影響油菜的生長發育。適宜播種期應掌握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4℃,表土層解凍3-4厘米時立即整地播種,一般川水和淺山地區於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半淺半腦和腦山地區於4月上中旬播種。播量應控制在0.25-0.5公斤為宜,播深3-5厘米,切忌過深過淺。種植密度因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和品種特性而異。播種時採用機械條播。每畝播量中晚熟品種0.4公斤、早熟品種0.45公斤,播深2-3厘米,並加入尿素和磷酸二銨各2.5公斤與種子混合均勻後一起播種。
1.3.4因地制宜、合理密制
根據合理密植的原則,晚熟品種在肥力較高的地塊每畝留苗1.5-1.7萬株,旱地肥力中上等地塊每畝留苗1.5-2.0萬株,肥力中下等地塊每畝留苗2.2萬株左右。早熟品種一般畝保苗3.5-4.5萬株。
不同生態區油菜作物播種量與基本苗
地區 | 海拔(米) | 播種量(公斤/畝) | 基本量(萬株/畝) |
川水 | 2200-2450 | 0.4 | 1.3-1.5 |
淺山 | 2450-2750 | 0.4 | 1.5-2.0 |
半淺半腦 | 2750-2900 | 0.4 | 2.0-2.2 |
腦山 | 2900以上 | 0.45-0.6 | 3.5-4.5 |
1.3.5科學配方施肥
1.3.5.1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合理配合。
互助縣農業區分川水、淺山、半淺半腦和腦山四個生態區,不同生態區土壤養分含量差異較大,從而施肥量也有所不同,以下施肥數據根據測土配方施肥原理而定。
川水地區油菜施肥方案:該縣川水地區土壤養分含量:pH7.9-8.2;有機質18.25-20.94克/千克;速效磷25.02-29.32毫克/千克;速效鉀187.4-234.9毫克/千克;鹼解氮82.3-105.4毫克/千克,在此基礎上川水地區油菜的施肥量為:畝施純N7.84千克,P2O56.42千克,K2O3.54千克,折合實物量有如下方案:
方案一:畝施尿素17千克,12%顆粒磷肥53.5千克;60%氯化鉀5.9千克,有機農家肥2500千克,目標產量278.34千克/畝。
方案二:畝施尿素14.49千克,46%磷酸二胺13.96千克;60%氯化鉀5.9千克,有機農家肥2500千克,目標產量278.34千克/畝。
淺山川水地區油菜施肥方案
該縣淺山地區土壤養分含量:pH7.5-8.0;有機質20.65-22.41克/千克;速效磷14.56-27.06毫克/千克;速效鉀191.9-209.4毫克/千克;鹼解氮97.25-148.23毫克/千克,在此基礎上淺山地區油菜的施肥量為:畝施純N6.28千克,P2O56.5千克,K2O4.9千克,折合實物量有如下方案:
方案一:畝施尿素13.7千克,12%顆粒磷肥54.2千克;60%氯化鉀8.2千克,有機農家肥2500 千克,目標產量248.47千克/畝。
方案二:畝施尿素11.02千克,46%磷酸二胺14.13千克;60%氯化鉀8.8千克,有機農家肥2500 千克,目標產量248.47千克/畝。
半淺半腦地區油菜施肥方案:該縣半淺半腦地區土壤養分含量:pH7.7-8.04;有機質21.96-23.52克/千克;速效磷25.39-31.27毫克/千克;速效鉀186.23-197.04毫克/千克;鹼解氮112.25-122.03毫克/千克,在此基礎上半淺半腦地區油菜的施肥量為:畝施純N6.90千克,P2O56.2千克,K2O4.6千克,折合實物量有如下方案:
方案一:畝施尿素15千克,12%顆粒磷肥51.7千克;60%氯化鉀7.7千克,有機農家肥2500 千克,目標產量298.49千克/畝。
方案二:畝施尿素12.57千克,46%磷酸二胺13.48千克;60%氯化鉀7.7千克,有機農家肥2500 千克,目標產量298.49千克/畝。
腦山地區油菜施肥方案
該縣腦山地區土壤養分含量:pH7.9-8.0;有機質26.82-29.97克/千克;速效磷26.03-30.39毫克/千克;速效鉀163.08-189.25毫克/千克;鹼解氮120.37-122.55毫克/千克,在此基礎上腦山地區油菜的施肥量為:畝施純N5.2千克,P2O56.42千克,K2O5.54千克,折合實物量有如下方案:
方案一:畝施尿素11.3千克,12%顆粒磷肥53.5千克;60%氯化鉀9.3千克,有機農家肥2500 千克,目標產量201.64千克/畝。
方案二:畝施尿素8.75千克,46%磷酸二胺13.95千克;60%氯化鉀9.3千克,有機農家肥2500 千克,目標產量201.64千克/畝。
1.3.5.2增施苗肥:當幼苗長到4-5片真葉時,結合降雨或中耕除草在行間畝追施尿素4-5公斤。
1.3.5.3巧施薹花肥:蕾薹期和終花期進行葉面追肥,每畝用磷酸二氫鉀一次80克,富萬鉀一次20毫升,加少量尿素,兌水50公斤,葉面噴施。
1.3.6加強田間管理
1.3.6.1苗期管理:
油菜幼苗出土後易受到黃條跳甲危害。油菜幼苗出土後視蟲害發生情況及時噴施1-2次低度、高效、低殘留殺蟲劑噴霧防治,控制蟲害的發生及蔓延。油菜幼苗長到3-4片真葉時,結合中耕除草和苗情、蟲害發生情況,追施尿素4-5千克/畝,一次性進行間、定苗,拔掉弱苗、稠苗、病苗、異型苗。根據品種特性、氣候條件、栽培水平、達到合理密度。並進並進行綠色防控油菜莖象甲危害。
1.3.6.2蕾苔期管理
油菜蕾苔期是油菜生長期的肥水需求臨界期,及時肥水供給會直接影響高產的形成,視天氣降雨情況要保障儘可能在此階段水分,同時進行一次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畝用0.15千克磷酸二氫鉀+硼肥50克兌水45千克油菜葉面噴施,噴施要均勻不出現重噴漏噴現象。計畫統一噴施3次,以促進油菜減少落花落果,增加結實率和千粒重,促使油菜豐產。
防蟲保蕾:該階段易發生油菜露尾甲危害,發現蟲害要及時施藥防蟲保蕾,施用農藥要達到國際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要求。
1.3.6.3花期管理
油菜是常異花授粉作物,為保障該階段有充分的蜜蜂幫助授粉,提高油菜結實率,提高種植單產。該階段視蟲害發生情況儘可能減少用藥次數。為防止油菜菌核病發生,影響目標產量。油菜初花期、盛花期各噴施一次低度、高效、低殘留殺蟲劑防治,控制蟲害的發生及蔓延。
1.3.6.4角果期管理
油菜角果期正是該地的氣溫最高月份,隨著油菜常年種植,油菜田間蚜蟲、油菜角野瞑危害加重。且該階段是危害的高峰期,要堅持
多到田間檢查,發現蟲害危害及時防控。
加強油菜蕾期的露尾甲,花期的菌核病,角果期的角夜螟、蚜蟲的觀察,進行統一防治,做到早發現、早防治,確保油菜各生育期的正常生長。
1.3.7適時收穫
油菜全田80%角果呈黃色時及時收割,收穫後的油菜在田間堆垛擺放,以利後熟。10-15天后,經全株乾燥,及時打碾,以減少損失。或用油菜收割機進行收穫。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互助油菜產地環境質量、產地空氣品質符合GB3095有關要求的一級標準,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規定的二級標準,生產過程嚴格按互助縣油菜字無公害生產的相關規定和要求進行。
- 標誌使用規定
在互助油菜籽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互助油菜籽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明確表述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1.1標誌使用:在包裝上農產品地理標誌明顯,標清產品、品名、等級、重量(毛重、淨重)。
1.2運輸裝運:運輸過程中,運輸工具都要清潔、乾燥、無毒害物,並配有防風、防潮、防雨設備,同時運輸兩個以上品種和少量多品種種子時,要有明顯的隔離標誌,以防錯亂混雜。運輸的種子,均
應按種子批號附種子品質檢驗單、種子檢疫證和發貨明細表。在運輸期間如發生雨淋、受潮等事故,應及時晾曬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