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在專業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合計100餘萬字,學術論文收錄CSSCI期刊32篇。出版專著有《新中國主題性人物畫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蕭俊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沉雄氣骨鑄藝魂:潘天壽人格藝境品讀》(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合著有《中國美術六十年》(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任中國畫卷副主編;《萬山紅遍:中國美術六十年訪談錄》(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三編學術主持;《北京紅色文藝》(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五章“北京紅色美術”作者;馬工程建設重點教材《中國美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作者之一。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文化部藝術司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理論研究項目等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教育部專項重大課題子課題負責人。2014年獲評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2017年獲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年度優秀論文獎“啄木鳥杯”、“歷史與現狀”首屆青年藝術理論成果評選優秀論文獎,2019年入選中組部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近年來研究領域集中於中國近現代美術史論、中國畫學研究、主題性美術研究,兼及當代美術批評與展覽策劃。曾在中國美術館、國子監藝術館、太廟藝術館、中華世紀壇、798藝術區、宋莊藝術區、今日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山東美術館、天津美術館、上海青渚美術館、江蘇現代美術館、蘇州金雞湖美術館等機構策劃主持近百場重要藝術展覽。曾受邀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2017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學術主持、2016、2018年“北京青年美術雙年展”總策展人、國家藝術基金“中國藝術新視界2018”總策展人,受邀在各地五十餘所高校與藝術機構進行了學術講座與專題演講。
出版著作
《沉雄氣骨鑄藝魂:潘天壽人格藝境品讀》,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蕭俊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新中國主題性人物畫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
《凝望之境:中國現代美術品讀與省思》,中國文聯出版社2020年
《中國美術六十年》(合著),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萬山紅遍:中國美術六十年訪談錄》(合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北京紅色文藝》(合著)北京出版社2020年
已發表主要學術論文
(1)《局部研究的普適價值:地域美術史研究及其方法論芻議》,《美術研究》2010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全文轉載)
(2)《唯拓展方能超越——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內涵範疇與未來機遇》,《美術觀察》2017年第1期
(3)《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畫學科的延展與衍進——以新時期中國畫壇與中央美院中國畫學科為中心》,《美術研究》2018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4)《以藝術之心 繪時代畫卷——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主題性美術創作》,《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7月5日
(5)《以史詩巨構探尋精神的高度——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廣大”與“精微”》,《人民日報》2018年8月26日
(6)《主題性美術創作拓展》,《人民日報》2018年12月30日
(7)《圖像敘事與藝術真實——當代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本體規律與焦點問題》;《美術》2018年第8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8)《弘揚革命精神的視覺史詩——新中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回望》,《人民日報》2019年7月14日
(9)《家國意蘊 時代群像——新中國70年主題性人物畫回望》,《美術研究》2019年第6期
(10)《衰敗想像與革命意志——從陳獨秀“美術革命”論看20世紀中國畫革新思想的起源》,《文藝研究》2010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11)《返本開新的策略選擇——以黃賓虹上海時期的畫學思想為中心》,《文藝研究》2011年第9期
(12)《華錦與褧裳——鄭錦藝術風格與畫學思想探析》,《美術研究》2019年第4期
(13)《夜色墨章 共美其香:百年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中的宗其香》,《美術研究》2017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14)《單純素淨 至誠無息——近現代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李瑞年的藝術品格》,《美術研究》2019年第1期
(15)《沉潛與造境——黃胄的人物寫生及其對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啟示》,《美術》2019年第2期
(16)《拓境前行 展呈時代——全國美展與新中國70年美術創作的路向建構》,《美術》2019年第10期
(17)《筆墨延展與時代新象:新中國70年中國畫發展歷程回眸》,《中國文化報》2019年9月1日 (《美術報》2019年8月28日全文轉載)
(18)《共存與博弈——當代語境下“中國畫”與“水墨”概念之辯》,《美術觀察》2019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19)《帶著溫度的近距離美術史敘事——20世紀中國美術史寫作與研究方法論三題》,《美術觀察》2018年第9期
(20)《融入與自立: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美術學及其困境和機遇》,《美術觀察》2017年第9期
(21)《主題性創作如何走出模板化》,《中國文化報》2015年3月15日
(22)《去模板化更需貫注個人情感——對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反思》,《美術報》2015年9月5日
(23)《民國初期北京畫壇傳統派的“新”與“舊”——以金城、林紓的畫學思想為中心的考察》,《美術》2018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24)《積極“求異”的審思:從潘天壽早期畫論看20世紀中國畫的現代策略》,《美術》2011年5月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25)《“本位文化論”與“中國美術觀”》,《美術觀察》2010年第2期
(26)《從救亡圖存到矛盾互動》,《美術觀察》2010年第3期
(27)《從潤格看當代書畫市場的價值誤區》,《榮寶齋》2010年第3期
(28)《全球經濟危機與中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的策略建構》,《雕塑》2010年第3期
(29)《地域與中心的歷史匯點》,《人民日報》2010年5月20日第16版,(與王旭曉合撰)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30)《何須向“寫”而“工”?——簡論當代工筆畫壇的“寫意”情結》,《美術》2010年第10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31)《“潤筆單”與“權力榜”——從藝壇“榜單現象”看藝術市場價值觀的衍變》,《美術觀察》2010年第11期
(32)《個性與共性:地域美術史研究範式及其存在的問題》,《榮寶齋》(當代藝術版)2010年10月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全文轉載)
(33)《以輕寫重 漫筆人生——葉淺予的藝術與人格》,《中華書畫家》2011年第1期
(34)《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雕塑》2011年第1期
(35)《我們今天需要什麼樣的中國畫》,《美術報》2011年2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36)《當學院擁抱實驗藝術》,《美術觀察》2011年第7期
(37)《從“中國美術觀”到“重返中國”——簡論作為文化策略的中國美術價值觀》,《美術與設計》2011年第6期
(38)《多向路口的選擇——後新生代學院雕塑畢業作品觀察》,《雕塑》2011年第7期
(39)《盛況與亂象: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迷局》,《美術觀察》2012年第1期
(40)《美術史論學科的“財經學轉向”來臨了嗎?》,《美術觀察》2012年第2期
(41)《革命理想與時代印跡——江豐的藝術思想與教育理念》,《美術觀察》2012年第4期
(42)《新世紀以來水墨藝術的都市情境與時代走向》,《藝術評論》2019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43)《潤格關乎藝術生態》,《中國文化報》2013年1月20日
(44)《中國畫題跋的失語現象》,《中國文化報》2013年5月12日
(45)《時代衍變中的筆墨傳統》,《美術觀察》2013年第9期
(46)《塑造中國形象,從自我體認與文化自足開始》,《美術觀察》2014年第1期
(47)《作為圖像與實境的“林泉”——關於文人園林題材山水畫的再討論》,《首屆中國美術蘇州圓桌會議論文集:生態山水與美麗家園》,古月軒出版社2013年11月
(48)《作為策略的折衷融匯:再讀20世紀上半葉嶺南畫派的現代中國畫觀》,《關山月與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紀念關山月誕辰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12月
(49)《跨界與守界》,《中國文化報》2014年4月13日
(50)《好展覽的標準——從兩篇關於藝術策展的文獻談起》,《清華美術》卷16,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51)《多關注“畫壇”,少談些“畫派”》,《中國文化報》2014年6月8日
(52)《站在它山之石邊的反身思考》,《美術觀察》2014年第7期
(53)《笨拙的意義》,《中國文化報》2014年8月10日
(54)《主題性繪畫大家談:主題沉重偉大,表達也需有溫度》,《北京青年報》2014年9月2日
(55)《程十髮的主題性人物畫及其筆墨意趣》,《榮寶齋》2014年第12期
(56)《師傳的諍言》,《中國文化報》2014年12月7日
(57)《心向道中山——姬子“墨道山水”的時空境象與精神之維》,《美術觀察》2015年第1期
(58)《致廣大而盡精微——新時期以來的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的藝術歷程》,《中國畫學刊》2015年第2期
(59)《現代學院體系下中國畫教育的“通”與“專”》,《美術觀察》2015年第7期
(60)《佇立高原,企望高峰——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雕塑獲獎作品觀感》,《雕塑》2015年第3期
(61)《精於微,方以致遠——當代青年工筆人物畫創作心路之思》,《中國文化報》2015年11月15日
(62)《美術創作的家國敘事與時代新象》,《美術報》2016年7月2日
(63)《“畫派”與“畫壇”:當下美術生態的兩層場域》,《書與畫》2016年第9期
(64)《區域美術與時代風格——“朝陽藝象”的文脈內涵與藝術精神》,《朝陽藝象: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美術作品集》,北京市朝陽區美術家協會2016年9月
(65)《閎闊明麗的殿堂氣象——田世光工筆花鳥畫的藝術品格與時代價值》,《光明日報》2016年9月25日
(66)《實景與真境——沈周<東莊圖>冊與吳門文人園林繪畫研究方法論芻議》,《中國書畫》2016年第10期
(67)《絲路脈動 城市能量——寫在“2016青春志:北京青年美術雙年展”前面》,《青春志:北京青年美術雙年展優秀作品集》,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年10月
(68)《殿堂氣象 華世翎光——田世光工筆花鳥畫的藝術格趣與時代精神》,《中華書畫家》2016年第12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索引收錄)
(69)《田世光工筆花鳥畫及其時代》,《收藏》2016年第12期
(70)《圖像敘事的時空穿越——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時代課題》,《美術報》2016年12月3日
(71)《禪思的構境:姚鳴京山水畫的圖式語言與精神內蘊》,《學院美術30年:姚鳴京》,山東美術出版社2016年
(72)《啟辯與內觀——中國畫現代變革語境中的陳師曾》,《中國美術》2017年第1期
(73)《緣“物”之意——“齊物見心”的主題意涵與寫意花鳥畫的當代觀照》,《美術觀察》2017年第5期
(74)《夜色墨章 共美其香——紀念宗其香誕辰一百周年》,《光明日報》2017年7月20日
(75)《進行時態的青年美術創作與收藏》,《中國文化報》2017年8月20日
(76)《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生態與時代走向》,《2017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集》前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9月
(77)《歷史意象與家國情懷——新世紀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生態與時代課題》,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藝術》2017年第10期
(78)《于洋:是黑夜,給了宗其香光明》,《收藏》2017年第10期
(79)《夜光墨韻的融合探索——于洋談宗其香的夜景山水畫及其藝術歷程》,《美術觀察》2017年第11期
(80)《融匯與共生——關於“一帶一路”主題美術創研與策展實踐的思考》,《美術觀察》2018年第4期
(81)《一帶一路的圖像表達與展陳之道》,《人民日報》2018年4月29日
(82)《從馬克思題材繪畫創作談起:當下主題性美術創作之道》,《美術報》2018年5月15日
(83)《百年的約定 美育的初心》,《中國文化報》2018年9月2日
(84)《展覽要“策”——吳洪亮、陳湘波、于洋三人談》,《光明日報》2019年12月1日
(85)《瀟瀟暮雨金剛坡——傅抱石的散鋒筆法與“線”傳統的關係》,《中國書畫》2019年第10期
(86)《好作品不僅映射時代,更能融於時代》,《中國美術報》2019年4月15日
(87)《進化論視野中的傳統立足點——再讀陳師曾的文人畫進步論》,《書與畫》2019年第4期
(88)《殉道者:吳冠中的話與畫——陳池瑜、尚輝、于洋三人談》,《藝術市場》2019年第6期
(89)《“中國畫”與“水墨”概念之辯》,《中國文化報》2019年8月19日
(90)《中國畫70年:時代進程中的丹青意象》,《中國藝術報》2019年9月30日
(91)《中國畫題跋的失語現象》,《藝術學研究》2019年第3期
(92)《造型藝術表達中的真實與現實——從文藝理論概念到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思考》,《美術觀察》2020年第2期
(93)《當代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圖像困局”》,《美術報》2020年8月22日
(94)《人民意志與歷史圖景——評<人民的藝術:中國革命美術史>》,《中國美術報》2020年
(95)《父親的連環畫收藏與我》,《羊城晚報》202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