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
高宗·李治
人物簡介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代皇帝,漢族。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道元年(683),享年56歲。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字為善。貞觀五年(631)封晉王。七年,遙授并州都督,後又加封右武侯大將軍。十年,長孫皇后薨逝,李治與同母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唐太宗親自撫養。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最終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
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徐懋功)、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諡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徐懋功)、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諡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人物生平 傳統史家認為唐高宗碌碌無為。但事實上,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已使“貞觀之治”岌岌可危,高宗剛登基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領土最大,有的史書稱為“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身為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有染;太宗崩後,武則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宮中為昭儀。李治的皇后本來不是武則天,是王氏,後因為與蕭淑妃爭寵,引入武氏,最後兩人皆被武氏反食,斬去四肢,泡入酒內;武則天稱之“骨醉”。於是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后。但是武后並不為高宗母舅的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集團所容,武后遂設法除去她的敵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畫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高宗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滅門。這件事情過後,高宗再也無由壓制武后,後來又因眼疾問題,使得主政權完全操縱於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
李治本人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遊獵,無大志,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也曾流淚哭泣。所以,唐高宗不是好皇帝,卻是不折不扣的好人。高宗後期的治世,有賴武則天執掌朝政。
根據史書記載,李治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時常無法下判斷,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請御醫秦鳴鶴(據考證來自東羅馬帝國)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認為要刺殺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則認為不妨一試,短時間內果真有效。但最後仍無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