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流堂
- 時期:抗日戰爭
- 原因:高集等人沒有落腳地
- 內容:搭了一座竹結構簡易房。
“二流堂”的來歷,“二流堂”的遭遇,
“二流堂”的來歷
抗日戰爭期間,從上海等地轉移到重慶的文化、戲劇、電影、美術、新聞界人士吳祖光、丁聰、呂恩、張正宇、張光宇、盛家倫、戴浩、高汾、高集等人沒有落腳地,回國參加抗戰活動的愛國華僑唐瑜,為他們搭了一座竹結構簡易房。周恩來指派在南洋時與唐瑜的兄長就很熟悉的夏衍,經常去關照他們;周恩來本人和郭沫若、徐冰等同志,也常去探望他們。黃苗子、郁風自己有房住,也常去和這些“流浪者”吃住在一起。
1943年1月,重慶《新華日報》紀念創刊五周年,舉辦文藝演出晚會。戲劇家歐陽山尊、李麗蓮夫婦,演出了解放區的著名歌劇《兄妹開荒》——勤勞的妹妹改造好了不愛勞動、有點“二流子”勁的哥哥。由於借住在唐瑜竹製簡易房的文化人大多沒有固定職業,過著近於“流浪”式的生活,對“二流子”一詞又頗感新鮮而有趣,遂相互對稱“二流子”。有一次,郭沫若又去看望他們,也說了句玩笑話,“我看你們這裡就叫做‘二流堂’吧”,還隨興題了塊匾。 這樣,“二流堂”就叫開了,一時傳為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