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有十一條,其中包括性戒與遮戒、定共戒與道共戒、止持戒與作持戒、善戒與惡戒、世間戒與出世間戒、聲聞戒與菩薩戒、作戒與無作戒、權戒與實戒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戒
- 外文名:Two
- 解釋:性戒與遮戒
- 性質:宗教
- 類別:佛教
性戒與遮戒,定共戒與道共戒,止持戒與作持戒,善戒與惡戒,世間戒與出世間戒,聲聞戒與菩薩戒,7作戒與無作戒,權戒與實戒,事戒與理戒,威儀戒與從戒戒,求戒與舍戒,
性戒與遮戒
前者戒性罪,後者戒遮罪。以之產生種種異名,稱舊戒與新戒、主戒與客戒、性重戒與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與離惡戒、性戒與離戒。[南本涅盤經卷十一、正法念經卷五十九、摩訶止觀卷四]
定共戒與道共戒
新譯作靜慮律儀與無漏律儀(道生律儀)。(一)定共戒,乃三乘聖者發色界定,自得防非止惡之戒體。(二)道共戒,為三乘聖者發得無漏道,自契廢惡修善之律儀。於此,小乘有部與大乘唯識家所解不同。有部主張定共戒乃共色界有漏定,大乘則謂通於無漏、無色界;道共戒為共依無漏道,此二戒皆為隨心轉。(參閱‘戒’)
止持戒與作持戒
指於戒律之止惡、修善二類。(參閱‘二持’)
善戒與惡戒
又稱正戒與邪戒。(一)善戒指隨順世法、佛制,於身、口、意防非止惡。(二)惡戒指如牛戒、狗戒等邪見之戒法。[南本涅盤經卷三十二、華嚴玄談卷四]
世間戒與出世間戒
又稱在家戒與出家戒。(一)為五戒、八戒等。(二)為出家者應受持之十戒、六法、具足戒等。[正法念經卷五十九、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天台四教儀集注卷下末]
聲聞戒與菩薩戒
又作小乘戒與大乘戒、小戒與大戒。(一)聲聞戒為小乘聖者受持之戒律,如‘五、八、十、具’諸戒。(二)菩薩戒為大乘菩薩所受持者,如十無盡戒、四十八輕戒等。[南本涅盤經卷二十六]
7作戒與無作戒
又作表戒與無表戒、教戒與無教戒。(一)作戒,依諸種表業而受戒。(二)無作戒,為已受戒而身得戒體。[南本涅盤經卷三十二、大乘義章卷十]
權戒與實戒
又作粗戒與妙戒。乃天台宗所談,(一)權戒為權教所說之戒律,如‘五、八、十、具’諸小乘戒,瑜伽、善戒諸大乘戒,皆是三乘共門所持,藏、通二教界內卑淺之粗戒。(二)實戒乃實教所說之戒律,如梵網經中十重、四十八輕戒,獨為別、圓二教與界外菩薩受持之妙戒。[法華玄義卷四下]
事戒與理戒
又作隨相戒與離相戒。(一)事戒系受持三業、四威儀等事相之戒法,如四分、瑜伽、梵網等大、小乘戒皆是。(二)理戒乃戒不見戒相,以安住空、假、中三觀為戒律,如圓頓大戒。[摩訶止觀卷四之一]
威儀戒與從戒戒
(一)威儀戒,雖受戒,唯外現威儀,但為名利,欲受人尊敬。(二) 從戒戒,順從佛制,清淨三業,內外相稱,如實受持戒行。[南本涅盤經卷三十二]
求戒與舍戒
(一)求戒係為求三有之果報而持戒。(二)舍戒乃舍三有之果報,真實受持戒法者。[南本涅盤經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