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沉積學

基本信息

20世紀80年代初期,關於稀罕事件(rare events)的研究已經風靡地質學各個領域,沉積學領域也不例外。在此之前,沉積學家受均變論哲學的支配,過多地注意了沉積物(層)的韻律性和旋迴性。稀罕事件的研究帶來了新思想,擴大了沉積學家的視野。

1982年,Einsele和Seilacher主編的文集《Cyclic and Event Stratification》問世。論文的作者們以海相沉積物(岩)為例,討論了沉積層的旋迴記錄與事件性記錄的相互關係與區別。他們把沉積物(岩)區分為兩類,一類稱旋迴沉積物,另一類稱事件沉積物(event deposits)。旋迴沉積物是指因沉積速率、沉積物粒徑、成分等的周期性變化而連續堆積的沉積物,它們形成的頻率很高,但被保存的機率很低,而且常被隨後的地質作用毀掉或掩藏起來,因而難以被識別。事件沉積物則易於在地層中識別,它們是在各種地質事件中形成的沉積物,一般包含了侵蝕和沉積兩種作用留下的沉積構造,雖然它們的形成頻率不高,但卻常被保存下來。

1983年,地質學家許靖華以現實主義災變論為題,發表了他的國際沉積學家協會理事長離任致詞。他指出:“稀罕事件之所以罕見,並不在於它們的性質,而在於其規模之大。它們龐大的規律必然會完全改變事情的面貌或引起災變,而大的災變必然將其記錄遺留在沉積物中。因此沉積學家必須接受現實主義的災變論作為研究哲學。”(Hsu,198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事件沉積學
  • 外文名:rare events
  • 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期
  • 提出者:許靖華
研究內容,發展現狀,

研究內容

事件沉積學認為沉積物都是各種地質事件的記錄。可以說,正是地質事件的種類與規模的差異導致了沉積物的多樣化,對它們的研究手段也隨之不同。
白堊紀末的地外物體衝擊事件為一種極罕見事件,它在第三系/白堊系的界限沉積層中留下了痕跡。事件沉積學對這些界限沉積層所進行的稀土元素研究和氧、碳同位素研究,為研究該稀罕事件做出了重要貢獻。
構造活動是長期、持續、緩慢的,但它又表現為一系列能量不同的構造事件,這些大大小小的構造事件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沉積作用,在造山帶中,這種影響尤其明顯。因而,探討構造事件與沉積作用的相互關係已經成為事件沉積學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

發展現狀

迄今為止,事件沉積學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沉積學分支學科,這一方面是由於它剛剛問世不久,另一方面也由於它更注重新哲學觀的運用,並試圖滲入到沉積學各個分支,以期對已有的沉積學知識進行補充和改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