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魅影(亂彈魅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芹小腔戲)

亂彈魅影

亂彈魅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芹小腔戲一般指本詞條

《亂彈魅影》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04月出版關於福建三明南芹小腔戲的研究專著,作者是楊業輝。

基本介紹

  • 書名:亂彈魅影
  • 作者:楊業輝
  • ISBN:9787301221532
  • 類別:文化/人文
  • 頁數:348
  • 定價:54.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0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書摘,書評,

內容簡介

南芹小腔戲是皮黃腔系統的一個地方劇種。因主要角色用小嗓行腔並在當地流傳而得名,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瀕臨絕境。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小腔戲的研究尚處於空白階段。作者從2008年開始,通過觀看演出,筆記錄音,尋覓資料,遍訪鄉賢,討教前輩,運用文獻分析、歷史比較、綜合歸納等方法,探析了亂彈腔的源流與小腔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軌跡,並對小腔戲與其他劇種的關係及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閾下的特點與價值,神靈信仰與民俗節慶以及代表古腳本的勘校和整理等地方歷史文化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以原生態的形式真實地反映小腔戲的概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楊業輝,副研究館員。1985年畢業於三明師專中文系。1994年起,歷任三明師專、三明高專、三明學院圖書館副館長、館長。參編《道德生活評析》一書,主編校報、校史和紀念畫冊,發表相關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序(方寶川) / 1
導 言 / 1
第一章 民間戲曲的發展與流播 / 1
第一節 “四大聲腔”的出現 / 2
第二節 民間戲曲的繁榮 / 3
第三節 清廷禁令與亂彈的崛起 / 4
第二章 亂彈腔的源流 / 7
第一節 皮、黃聲腔的由來 / 8
第二節 皮、黃聲腔入閩 / 11
第三節 贛劇、秦腔與亂彈 / 13
第三章 小腔戲的形成 / 19
第一節 生成的土壤 / 20
第二節 三明大腔戲 / 22
第三節 三明小腔戲 / 26
第四節 南芹小腔戲 / 29
第四章 小腔戲的流播 / 35
第一節 收徒學藝 / 39
第二節 小腔戲班 / 46
第三節 傳人譜系 / 60
第五章 小腔戲的特色 / 65
第一節 劇目 / 66
第二節 音樂 / 71
第三節 表演 / 105
第四節 舞台美術 / 110
第六章 小腔戲的“遠親近鄰” / 119
第一節 閩西漢劇 / 120
第二節 大田漢劇 / 124
第三節 建寧宜黃戲 / 125
第四節 泰寧梅林戲 / 127
第五節 湖南祁劇 / 129
第六節 寧化祁劇 / 132
第七節 廣昌盱河戲 / 134
第八節 小腔戲與“親鄰”的關係 / 136
第七章 小腔戲之神靈信仰 / 141
第一節 田公信仰 / 142
第二節 演出習俗 / 151 附:《請聖白文》 / 156
第三節 神靈信仰與戲劇的社會功能 / 159
第八章  小腔戲與民俗節慶 / 163
第一節 宗族演劇 / 165
第二節 民俗宗教演劇 / 170 附:《請觀音》(通辭) / 182
第九章 “非遺”向度的小腔戲 / 201
第一節 小腔戲的基本特點 / 204
第二節 小腔戲的基本價值 / 211
附 錄 小腔戲手抄古腳本選校 / 221
天緣配總綱 / 222
龍鳳閣總綱 / 249
文武升總綱 / 283
天門陣總綱 / 316
參考文獻 / 346
跋 / 347

書摘

小腔戲“慶隆班”自余清福始,傳至第三代清鹹豐年間楊光種任師傅時,演技日臻成熟,行當漸為完備,原始聲腔與本地民歌小調、俚語鄉音相融合,表演上既繼承原大腔戲班底的程式科介,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極大的創新、豐富和發展,常到各鄉村和外縣演出,還設館收徒傳藝。清同治至光緒年間,小腔戲相繼傳人沙縣、永安、大田、明溪等縣,這時期是小腔戲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尤溪永安大田等縣組建小腔戲班共二三十個。戲班之間經常互相搭班,交流技藝,乃至對台賽戲,促進了小腔戲的發展。
辛亥革命後,京劇開始傳人福建,很快流傳到閩中、閩西北一帶,對小腔戲影響很大。於是,有些小腔戲班就將京劇、漢劇的某些曲調揉進小腔戲,遂使小腔戲變成小腔的底子、京劇或漢劇味的“土京戲”或“漢劇小腔”,如尤溪中仙的西華班則是。
自從閩劇的傳人和興起,無論是表演技巧、程式,還是唱腔、舞美,都使小腔戲相形見絀。從抗戰爆發至建國前夕,因連年軍閥割據,兵禍不斷,加上連年的匪亂,致使小腔戲退縮到偏遠的山區,到了瀕臨消亡的險惡處境。
1952年秋,尤溪縣文化館派人協同鄉、村對原戲班進行整頓,正式組建“南芹小腔戲業餘劇團”,楊宗槑任導演。除了排演傳統劇外,還移植上演《九件衣》、《三代仇》、《白毛女》等現代劇目。1955春節,參加縣春節文藝觀摩會演,獲得“演出技巧獎”,獲贈錦旗一面、獎金10元。1957年榮獲縣地方劇種會演第二名,獲“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錦旗一面,連續三年參加縣業餘劇團文藝會演,先後演出《取長沙》、《羅成歸唐》、《清官冊》等劇目。
1958年農村大辦俱樂部。省里要求俱樂部有“一站、一團、二場、三室、四報、五站、六組”,其中“一團”即指業餘劇團。政府把業餘劇團納入各中心任務的宣傳軌道,編演現代小戲在農閒、墟日宣傳演出,為當時的政治中心服務,活躍民眾文化生活。
……

書評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芹小腔戲是皮黃腔系統的一個地方劇種,是早期亂彈聲腔在閩西北的遺響,鼎盛於清代,現已瀕臨絕境。 作者通過田野調查、文獻分析、歷史比較、劇本勘校、綜合歸納等方法,條分縷析,梳理出小腔戲從清代民間戲曲的發展與流播,探析亂彈腔的源流,小腔戲與“遠親近鄰”劇種的關係,小腔戲的形成、發展、傳播軌跡,神靈信仰與民俗節慶,以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特點與價值的研究,對劇目、音樂(唱腔、伴奏、記譜法)、表演、舞台美術等進行系統的整理與研究,並對24本清代傳統手抄本中的4個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劇本進行勘校與整理,以專著的形式,比較原生態、真實地反映了小腔戲的概貌,具有比較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學術意義,創新程度較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