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蟾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七。主治小兒五疳,及驚風疳蟲。
基本介紹
- 名稱:乾蟾丸
-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七
- 組成:乾蟾、蛇蛻皮、谷精草、胡黃連、瓜蒂、母丁香、青黛、牛黃、白龍骨、硃砂、雄黃、蘆薈、麝香、天竹黃
- 主治:小兒五疳,及驚風疳蟲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
組成
乾蟾一枚(五月五日者良),蛇蛻皮一條(大者),谷精草二兩(與上藥同入罐子內,以鹽泥固濟,曬乾,燒令通赤,放冷,細研),胡黃連,瓜蒂,母丁香(上三味同搗末)各一分,青黛半兩,牛黃,白龍骨,硃砂,雄黃,蘆薈,麝香,天竹黃各一分(細研)。
用法用量
重上藥都入乳缽內,為極細末,用豶豬膽汁煎,麵糊為丸,如綠豆大。三歲兒以溫米泔半合化下五丸。服藥後,以桃、柳湯浴兒,仍宜粥飲送下二丸,一日三次。甚者半月內愈。
主治
小兒五疳,及驚風疳蟲。
附方
名稱:乾蟾丸
組成:蝦蟆、食蛆(或蝦蟆、食蛆俱燒存性)、廣陳皮(炒)、甘草(炙)、蓬術(炒)、厚朴(米泔浸,炒)、枳實(麩炒)、連翹、香附(米泔浸,炒)、山楂、神曲(炒)、菔子(炒)、龍膽草、青皮子(炒)、川黃連(炒)、白朮(土炒)、檳榔
用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空心清米湯化下
主治:五疳五痢,瀉蛔蟲,臟腑虛弱,身體羸瘦,發豎焦黃,小便濁色,肚腹膨脹
出處:《醫宗說約》卷五
功用:消積化食,健脾和胃,長肌肉,驅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