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檀香根

乾檀香根

乾檀香根,中藥名。為檀香科沙針屬植物沙針Osyris wightiana Wall. ex Wight的根或根皮。分布於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陰虛咳嗽,月經不調。

基本介紹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辛、微苦,涼。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陰虛咳嗽,月經不調。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骨痛,全身酸痛:乾檀香根皮20g。放白酒引,煎水內服。(《拉祜族常用藥》)
2、治月經不調:乾檀香根、莖6-12g。水煎服。(《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挖根,除去鬚根、雜質,洗淨,曬乾;或剝取根皮,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枝細長,嫩時呈三棱形。葉片薄革質,灰綠色,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2.5-6cm,寬0.6-2cm,先端尖,有短尖頭,基部漸狹,下延而成短柄。花小;雄花2-4朵集成小聚傘花序;花梗長4-8mm;花被直徑約4mm,裂片3;花盤肉質,彎缺;雄蕊3,花絲很短,不育子房呈微小的突起,位於花盤中央;雌花單生,偶4或3朵聚生;苞片2枚;花梗頂部膨大;花盤、雄蕊如同雄花,但雄蕊不育;兩性花外形似雌花,但具發育的雄蕊;胚珠通常3枚,柱頭3裂。核果近球形,先端有圓形花盤殘痕,成熟時橙黃色至紅色,乾後淺黑色,直徑8-10mm。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灌叢中或石崖邊。分布於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雲南中藥志》:“治風濕痹痛,全身酸痛,月經不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