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地圖

乾旱地圖

科學家首次依據亞洲300多個地區的年輪數據,一點一點積累起自1300年以來該地區的季風降雨情況。

這個被稱為“亞洲季風乾旱地圖”的新資料庫的重要性在於,夏季季風影響著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但氣候模式對季風的了解還知之甚少。事實上,年輪專家愛德華·庫克說,模式的能力還很薄弱,甚至在全球氣候變化會加強還是削弱亞洲季風的問題上,模式得出的結論都不一致。他說:“這樣你就能看出來這個問題到底有多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旱地圖
  • 外文名:Drought map
科學家首次勾勒“亞洲季風乾旱地圖”,中國“乾旱地圖”持續擴張,

科學家首次勾勒“亞洲季風乾旱地圖”

季風研究的主要作者、哥倫比亞大學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樹木年輪實驗室主任庫克說,問題在於,1950年以前,亞洲大部地區都沒有氣候模式必需的好天氣的記錄。他說,填補這些空白也是他的團隊編輯乾旱地圖的原因之一,其中第一篇有關分析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數據來自亞洲327個地區,樹木年輪的年代顯示了古老的樹木每年的生長狀態。庫克解釋說,儘管這些地點集中在有古樹的區域,但這一地圖其他的部分能夠用統計數據分析來填補。這些分析採用了樹木年輪數據,並將其與現有的天氣數據比較,尋找其與較古老數據之間的聯繫,並推廣至沒有此類記錄的地區。
除了對包括印度、東亞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廣闊亞洲地域進行了年降雨描繪之外,該研究小組還將降雨與太平洋和大西洋150年來的海平面溫度記錄相聯繫。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氣候數據中心的古氣候學家尤金·瓦爾說,這透露了海洋條件對亞洲天氣可能產生的影響,有助於氣候模式進一步完善。
不過,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全球生態部氣候科學家肯·卡德拉警告說,儘管氣候模式需要具備模擬歷史天氣狀況的能力,但是,人們無法保證未來的氣候會同歷史情況差不多。他警告說:“現在的季風動力已經不同了。”他說,季風產生過程的未來變化,不僅僅將受傳統的海溫浮動的驅動,同時,工業化地區的空氣污染產生的霧霾對陽光照射的影響,以及全球變暖對海洋和大陸影響的區別等等都將對季風產生影響。
瓦爾對此表示贊同,但他表示,庫克的數據為氣候模式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新信息。他說:“他給你提供了開始(研究)的條件,這非常重要。”同時,通過將氣候記錄向歷史深處延伸,同北美進行的類似研究一樣,亞洲年輪數據也透露出歷史上的乾旱持續時間之長、程度之嚴重都是現今這些地區所未見過的。瓦爾補充說,“這讓人們有機會了解到自然能夠怎樣對待人類,這是個重大的問題。”

中國“乾旱地圖”持續擴張

2014年7月,,河南、陝西、內蒙古等10多個地方遭遇嚴重乾旱,引起水庫、河道乾涸,人畜飲水困難。蔓延於中西部廣闊地區的“乾旱地圖”,正在對糧食生產提出嚴峻“烤”驗,一些地方作物減產甚至絕收的狀況令人擔憂。
2014年6月至8月初,素有“中原糧倉”之稱的河南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近6成,為1951年以來最少年份。截至2014年8月初,河南全省秋糧受旱面積超過2700萬畝,主要集中在平頂山、許昌、南陽等地。
旱情嚴重的河南平頂山市,烈日下大片“白茬地”晃人眼目。麥收後播種的秋糧作物沒有出苗,一片麥茬難見綠色。
“種上了,一直等下雨,結果旱到現在,一顆玉米都沒出來。”平頂山市寶豐縣辛莊村村民於國朝無奈地說。
在寶豐縣周莊鎮西牛村,記者看到,為了搶澆玉米,村民於會民在地頭搭起了帳篷,“這段時間我們都守在地里,日夜不停地澆”。但薄弱的地下水難以維持“喊渴”的土地,水泵抽上來的大量是氣泡,“現在能澆多少是多少吧”。
北方農區在遭遇高溫乾旱“煎熬”的同時,地處西南的四川、重慶等地也面臨酷暑持續的“炙烤”。“2014年7月,重慶酷熱如火,全市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1°C,降雨偏少5成,全市37°C以上高溫天數達到16.5天,多地極端最高氣溫創下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新高。”重慶市氣候中心副主任李永華介紹,重慶中部、東北部偏南和西部局部地區均已出現氣象乾旱,長江沿線及其以北大部地區土壤墒情偏差。
高溫持續侵襲下的山城重慶,不少地方農村人畜飲水、農田灌溉出現困難。在重慶銅梁區蒲呂鎮沙壩村,記者看到,不少稻田已乾裂發白,開口的裂縫可插入成年人手掌。村民吳尚芬說:“周邊堰塘基本沒水了,水稻田自然難以灌溉,已乾涸半個多月,不少稻穀倒伏在地上,減產已成定局。”
不斷擴張的“乾旱地圖”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挑戰。農業專家介紹,旱情期間,中國黃淮、華北、西北大部分玉米處於喇叭口期,水稻處於孕穗期,生長發育快,需水量大。旱情已造成局部地區作物生長進程受阻。
根據氣象趨勢分析,2014年8月上旬,華北、黃淮、江漢等旱區繼續呈現多高溫少雨天氣,乾旱不利於夏玉米、棉花等秋作物生長發育,秋作物產量或將因此出現減產,而秋作物減產也將推動對小麥需求上升。
記者從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獲悉,2014年8月是中國國內秋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但由於河南等地預計仍將高溫少雨,秋作物受旱面積擴大,部分秋作物如玉米、穀子等產量或遭受損失。
有市場人士認為,基於後市秋糧減產憂慮,將連帶刺激受旱地區小麥市場需求,小麥價格有望出現上漲。
河南安陽市糧油貿易商王勝利說:“中國秋作物品種較為豐富,各種深受居民喜愛的小品種雜糧如綠豆、紅豆、小米等在各地均有種植,其中河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是小雜糧的主要產區。乾旱天氣主要發生在上述地區,這會讓諸多小雜糧產量受損。”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曹衍德說:“當前旱情主要影響‘兩頭’,一頭是播種早、已經開始抽雄的玉米,造成花期不遇;另一頭是播期偏遲、長勢偏弱的田塊,旱情造成土壤失墒快,葉片萎蔫捲曲。”
乾旱給秋糧作物生長以及畜牧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關鍵在防災減災。
農業部表示,各級農業部門要把防汛抗旱擺在當前農業生產的首要位置,全力以赴奪取秋糧豐收。
農業部已部署組織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查苗情、查墒情、查災情,根據不同受災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長發育進程,制定分災種、分區域、分作物技術指導意見,加強分類指導,推進科學抗災。東北地區要突出防秋旱和早霜,科學調控肥水,促進早生快發,確保全全成熟。南方地區要突出防高溫熱害、低溫陰雨和寒露風,特別是雙季稻區要搶晴搶收,及時騰茬,適時移栽,落實好面積。(記者王宇、尚崑崙、聞有成、李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