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文傳

乾文傳(1276——1353),字壽道,號仁里,晚號止齋,平江(今江蘇蘇州)人。先世以武弁入官,父乾雷龍始以文易武。十歲能屬文,用薦為吳及金壇兩縣學教諭,後長饒州慈湖書院。延祐二年(1315)登進士第,授昌國州同知,歷長洲、烏程兩縣尹,升婺源、吳江知州。至正三年(1343)召入朝,預修《宋史》,書成,授集賢待制,不久以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乾文傳長於政事,其治行往往為諸州縣之最,有古循吏之風。韓伯高廉訪浙西,曾作《烏程謠》以紀其績。喜接引後進,考試江浙、江西鄉闈,所取士後多知名。為文務雅正,不事浮藻。《元詩選·三集》錄其詩五首,題《仁里漫稿》。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五、《元詩選·三集》小傳、《元史類編》卷二七、《元書》卷九Ο等。

基本介紹

  • 本名:乾文傳
  • 所處時代:元朝
  • 出生時間:1276年
  • 去世時間:1353年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元史·乾文傳傳》
乾文傳,字壽道,平江人。祖宗顯,宋承信郎。父雷龍,鄉貢進士。宗顯之先世以武弁入官,而力教其子以文易武,故雷龍兩舉進士,宋亡,不及仕。及生文傳,乃名今名以期之。文傳少嗜學,十歲能屬文,未冠,已有聲譽,用舉者為吳及金壇兩縣學教諭、饒州慈湖書院山長。仁守詔舉進士,文傳首登延祐二年乙科,授同知昌國州事,累遷長洲、烏程兩縣尹,升婺源知州,又知吳江州

人物事跡

文傳長於治劇,所至俱有善政。自其始至昌國,即能柔之以恩信,於是海島之民,雖頑獷不易治,至有剽掠海中若化外然者,亦為之變俗。初,長官強愎自恣,文傳推誠以待之,久乃自屈服。鹽場官方倚轉運司勢,虐使州民,家業破盪,文傳語同列曰:“吾屬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視而弗之救乎!”乃亟為陳理,上官莫能奪,民賴以免。長洲為文傳鄉邑,文傳徙榻公署,無事未嘗輒出,而親舊莫敢通私謁。會創行助役法,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入官,為受役者之助。文傳既專任其縣事,而行省又以無錫州及華亭、上海兩縣之事諉焉。文傳諭豪家大姓,以腴田來歸,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於役。其在烏程,有富民張甲之妻王,無子,張納一妾於外,生子,未晬,王誘妾以兒來,尋逐妾,殺兒焚之。文傳聞而發其事,得死兒余骨,王厚賄妾之父母,買鄰家兒為妾所生,兒初不死。文傳令妾抱兒乳之,兒啼不就乳,妾之父母吐實,乃呼鄰婦至,兒見之,躍入其懷,乳之即飲,王遂伏辜。丹徒縣民有二弟共殺其姊者,獄久不決,浙西廉訪司俾文傳鞫之,既得其情,其母乞貸二子命,為終養計,文傳謂二人所承有輕重,以首從論,則為首者當死,司官從之。婺源之俗,男女婚聘後,富則渝其約,有育其女至老死不嫁者;親喪,貧則不舉,有停其柩累數世不葬者。文傳下車,即召其耆老,使以禮訓告之,閱三月而婚喪俱畢。宋大儒朱熹,上世居婺源,故業為豪民所占,子孫訴於有司,莫能直,文傳諭其民以理,不煩窮治而悉歸之。復募好義者,即其故宅基建祠,俾朱氏世守焉。有富民江丙,出遊京師,娶娼女張為婦,江既客死,張走數千里,返其柩以葬,前妻之子因苦之,既而殺之,瘞其屍山谷間。官司知之,利其賄不問,文傳乃發其事,而論如法。文傳蒞官,其所設施多此類,故其治行往往為諸州縣最。韓鏞時僉浙西廉訪司事,作《烏程謠》以紀其績,論者謂其有古循吏之風。
至正三年,召赴闕,承詔預修《宋史》,書成,賞賚優渥,仍有旨四品以下各進一官。擢文傳集賢待制。亡何,以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卒,年七十八。
文傳氣貌充偉,識度凝遠,喜接引後進,考試江浙、江西鄉闈,所取士後多知名。為文務雅正,不事浮藻,其於政事為尤長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