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海(現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乳海(milky sea)是一種現象。乳海現象發生時,大海會散發穩定的白光,並且這種白光能夠綿延數千米。科學家懷疑,乳海中的白光來自高密度的發光細菌。但是乳海的具體成因仍不清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乳海 
  • 外文名:milky sea 
歷史沿革,成因,

歷史沿革

公元前3世紀,亞里士多德就注意到,如果他用棍子擊打海面,海水有時會發出明亮的藍色閃光。經過幾個世紀的猜測,到了19世紀末,科學家終於證實生物發光是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中的酶和底物之間發生了氧化反應。但最根本的問題仍然沒能解決: 人們不知道是什麼促使了不同的生物體發光,也不清楚發光對生物有什麼用處。
大多數關於生物發光的記錄,無論是在陸地還是在海上,都描述了藍綠色的閃光,其中一些是受到擾動後出現的,就像亞里士多德用棍子敲擊海面。但1864年塞姆斯船長的報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現象:海水中充滿了穩定的白光,並且這種白光常常延伸數千米。
乳海
一次持續45天,橫跨近10萬平方千米,發生在爪哇島以南的乳海
乳海極其罕見,又極其詭異,因此往往被視為無稽之談——也許比美人魚的傳說更可信,但也只是勉強可信一點。在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小說《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里,當皮埃爾·阿羅納克斯(Pierre Aronnax)教授在孟加拉灣的一片乳白色海面上航行時,冷靜地告訴僕人龔塞伊:“讓你驚訝不已的白色是由水中無數細小發光的纖毛蟲引發的。這些小蟲膠質無色,像頭髮絲一般細,長不超過五分之一毫米。”
從某個角度來說,凡爾納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一個多世紀後,科學家才證明了這一點。1985年7月,一艘美國海軍的考察船在阿拉伯半島附近遭遇了乳海。幸運的是,這次航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海洋發光生物,因此科學家配備了全套設備來研究這次突發事件,還收集了可以供進一步分析的海水樣本。除了在各種發光現象中常見的鞭毛藻、橈足類等浮游生物外,樣本中還含有發光細菌。

成因

研究人員推測,乳海是藻類在水面聚集形成藻華後,藻類死亡引發的。當死亡的藻類細胞破裂時,發光細菌會充分利用它們釋放的脂質,瘋狂繁殖,甚至達到能在大片海水中持續發光的規模。
一些研究者提出,乳海來自於細菌的“群體感應”現象:細菌通過化學信號進行交流,一旦它們的密度足夠高,就可以產生感知信號,並持續發光。
有人曾認為,乳海現象最常在冬季和夏末出現。但10年來的DNB數據又帶來了新的發現。大規模乳海現象似乎最容易在印度洋西北部出現,在冬季和夏季季風的作用下,深海寒冷、富含營養的海水上涌到表層,從而引發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一些海洋生物可以藉助發光吸引食物或配偶。也有一些海洋生物將發光作為一種警報,當受到攻擊時發出閃光,來吸引捕食者的天敵,用於自保。但細菌群體感應引起的發光可能基於另一種作用:當開闊水域的食物不足維持整個菌群的生存時,它們可能會通過發光引誘附近的魚前來,從而在魚類消化道中繼續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