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隔窗窺新月》是劉心武創作的隨筆集,首次出版於2023年3月1日。
《也曾隔窗窺新月》中,劉心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時代激盪與文壇變遷中,55位文壇名宿的浮沉故事,刻畫出這些溫潤智者歷經歲月塵煙與人生風雨之後素心不移、凝視新月的境界。“新月”之意象出自該書前言中,12歲的文學少年劉心武對“新月派”詩人陳夢家充滿好奇敬仰的窺望。後來,陳夢家逝世,“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因此“新月”中也暗含著劉心武對物換星移、“人的精神”閃耀如昔的悠悠感喟。
《也曾隔窗窺新月》入選由中共廣州市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和廣州日報聯合主辦的“書和遠方”6月書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也曾隔窗窺新月
- 作者:劉心武
- 文學體裁:隨筆集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1日
- 字數:251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也曾隔窗窺新月》一書中,劉心武回憶了他與巴金、冰心、茅盾、夏衍、丁玲、陳夢家、汪曾祺、陸文夫、周汝昌、啟功、孫犁、嚴文井、王蒙、孫維世、胡蘭畦、范用、馮亦代、郁風、王小波、夏志清、劉以鬯、謝晉、董行佶、王澍等55位文苑名人的交往。它以作者的親身經歷,記錄了時代激盪與文壇變遷,講述了主人公們的獨特傳奇與沉浮故事,刻畫了那些溫潤智者的生命方式與人生哲學,彰顯了他們在歷經歲月塵煙與人生風雨之後素心不移、凝視新月的境界,在平靜如水的文字中蘊藏著一種洗盡鉛華、慰藉人心的深沉張力。
作品目錄
前言 |
冰心:十二封信、母親與紅豆 | 丁玲:復出獨家見聞錄 | 周立波:約稿 |
韋君宜:彈一曲沒弦的琴 | 秦兆陽:創辦《當代》 | 林斤瀾:一江春水向西流 |
邵燕祥:被春雪融盡了足跡 | 盧新華:一張照片的故事 | 胡蘭畦:蘭畦之路 |
汪曾祺:醉眼不矇矓 | 陸文夫:一碗清粥 | 沙汀 艾蕪:礦工與愛吾 |
端木蕻良:那一瞬的眼神 | 王蒙:他在吃蝸牛 | 柯靈:靜氣浸人 |
馮亦代:山谷里遍響著流水的琤琮 | 張中行:順生 | 馮牧:失畫憶西行 |
從維熙:不忘寒微之小善 | 王小波:晚上能來喝酒嗎? | 鄂華:在邊緣微笑 |
茅盾:拾花感恩 | 葉聖陶:難忘的一杯酒 | 嚴文井:最難風雨老人來 |
周汝昌:悔未陪師賞海棠 | 啟功:給我老家題字 | 顧行:救心電話 |
范用:漂亮時光 | 劉以鬯:那天電話沒打錯 | 瘂弦:月亮來了 |
夏志清:耄耋老翁來捧場 | 於梨華:懸空的書房 | 李黎:小妹飲酒圖 |
夏衍:給歷史以細節 | 孫犁:了解一個人是困難的 | 藍翎:讓他們付出代價 |
劉再復:嘗鼎一臠話性格 | 宗璞:野葫蘆的夢 | 成蔭:《西安事變》觀後感 |
陳映真:超越遮蔽 | 李崇林:為京劇表演體系確立三身理論 |
新鳳霞:說戲 | 謝晉:是謝靜嗎 | 郁風:聊畫 |
李德倫:從憂鬱中升華 | 沈鵬:隨緣而吟意趣真 | 孫維世:蘭姑姑的戲票 |
張權:誰在唱 | 葉子:細雨中的螢光 | 董行佶:關於米黃色的回憶 |
王澍:幽窗棋罷指猶涼 | 谷文娟:何處在湧泉? |
創作背景
《也曾隔窗窺新月》是劉心武關於當代文人群像的一次集中書寫,由於工作需要,在《十月》《人民文學》擔任編委、主編期間,劉心武得以與巴金、冰心、茅盾等文學界人士交往,很多不為外界所知的故事,很多私下的心裡話,他都寫到了這本書中。
有些文章早就著成,有些是後來補上。回憶與葉聖陶的交往,劉心武定下篇名“難忘的一杯酒”。那是在1983年的《兒童文學》編委會,劉心武遇到年長自己40多歲的前輩葉聖陶。當時的葉聖陶已經是文學界鼎鼎有名的“前輩”,讓劉心武沒想到的是,當他過去敬酒時,葉聖陶沒擺任何“文架”,直接乾脆、利落地仰脖喝下,還把喝完的酒杯亮給他看。
寫茅盾,劉心武使用的字眼是“拾花感恩”。他與茅盾沒有親密接觸、深入交談的機會,卻是受過茅盾“恩惠”的。身為作家,他拿過茅盾文學獎。而這一獎項的設立者是茅盾,設立初衷是為了鼓勵中國長篇小說創作——1981年,茅盾在病床前立下遺囑:將稿費25萬元捐給中國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金的基金。“茅盾在二三十年前的暮春謝世……不管時下別人如何評價茅盾,在我心目中,他是一種具有健旺生命力的文學流派的永恆典範。”劉心武在書中寫道。
“世間溫情”篇章,劉心武提到自己畢生難忘的一個“救心電話”。在書展宣講時,他又一再提起。那時,劉心武遭遇了一次人生重創,移動通訊技術還未發達,因心臟病住院的《北京晚報》原副總編顧行,卻在得知訊息後,從病床上爬起,到電話亭給他撥回電話,鼓勵他“相信自己”。從中可窺見“人”的精神,劉心武說:“這是一個我一生受用不盡的電話。”
2023年3月5日,以“也曾隔窗窺新月——劉心武筆下的文壇往事”為主題的新書分享會在首都圖書館舉行。在新書分享會上,劉心武坦言,收在《也曾隔窗窺新月》一書中的文章最早寫於1989年,最晚寫於2021。它們原本像一些散珠,散發在報紙副刊和雜誌上,後來由何奎先生精心挑選並編成幾輯,用三年的針線串成項鍊,光彩奪目,讓劉心武自己也吃了一驚。他敝“珠”自珍,直言這些珠子串起來後,可以讓人一窺幾代中國文化人、文學人、藝術人的風姿和他們的內心。
“這本書寫了這么多人,究竟是什麼打動了我?讓我下筆。”劉心武自問自答,“現在我自己回看,這些文章寫在不同的年代,發表在不同的園地,但我自己可以總結出來,這些人打動我主要有以下四個閃光點:一是所有這些人,無論是進入現代文學史還是進入當代文學史,都真正熱愛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愛這個民族;第二,是他們都對時代的認知有高度的理性。經歷了很多苦難,我書里寫到了政治運動,寫到了時代的顛簸,寫到了他們的坎坷遭遇,但這不是這本書所寫的重點,我的重點是他們多數人能夠超越這些,達到一種清晰的生命認知,一種對時代的明確把握。”“另外這些人還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便是對自己專業的熱愛。我特別討厭‘空頭文學家’,沒什麼東西,沒多大能耐,得到一點榮譽或名位就膨脹得不得了。你真跟他聊起來,也說不出一些所以然來。書中的這些人不一樣,他們獻身文學、藝術,繪畫或者戲劇,對自己專業的熱愛到了痴迷忘我的程度。最後,我覺得就是一種強烈的內心的善了。”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也曾隔窗窺新月》中的敘述刻畫了那些溫潤智者的人生哲學,彰顯了他們在歷經歲月塵煙與人生風雨之後素心不移、凝視新月的境界。
《也曾隔窗窺新月》素樸真誠,娓娓道來,細細回味風雲時代中的個體命運、人際滄桑與歷史背影。用劉心武自己的話來說:“我願把我所知道的中國幾代作家的秘辛絮絮道出。也許,那些瑣細的溪流里的琤琮音響,也能有助於理解我們共同置身其中的這個空間,以及它在人性深處引發的種種複雜效應。”
《也曾隔窗窺新月》裡面的一個個故事,雖然只是這些大家人生的一個片段、一個側影,卻都是劉心武的親歷親見,讀者和後人可以從中看到幾代中國文化人、文學人、藝術人的風姿,也可以一窺他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
《也曾隔窗窺新月》不偽飾、不矯情,既不刻意拔高,也不有意護短。每一著筆每一落墨,都盡顯這些知識學人的真品性、真性情。它記錄著俗世中的暖,感懷著人間的脈脈真情,那些知識分子的群像,如浮雕般的鐫刻在劉心武的心中,久久揮之不去。掩卷長思,他們是時代的縮影,中國文化的繁榮與昌盛,就寫在他們意蘊深邃的作品裡,更寫在一代代知識分子鐵肩擔義的拼搏奉獻中。
藝術特色
《也曾隔窗窺新月》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獨特的敘述風格。他善於從時代的大背景中去捕捉人性,既彰顯了歷史的過程,體現了文人的風骨,也折射出了生活的哲理。比如他寫小時候稱作“娘娘”的胡蘭畦,沒有去寫她波瀾壯闊的一生,而是從歷史曲折中去表現人物的境遇,讓人激起內心的波瀾。胡蘭畦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有影響的革命女戰士、女作家。上世紀三十年代,她作為中國女作家代表,出席過蘇聯召開的全蘇作家大會。大文豪高爾基稱讚她為“一個真正的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女英雄,在解放後由於歷史問題,命運多舛,幾經磨難。在她走投無路時,曾來到作者家求助,在那個人人自危的特殊年代裡,是作者的父母給了她溫情,給了她活下去的勇氣。多年後當他回想起年少時所見到的那一幕,不僅為胡蘭畦曲折的命運而感嘆,也被自己父母的善良之舉感動。在文章里,他深情地寫道:“即使在最苛酷的鬥爭風暴里,也還保持一份對個體生命的溫情與憐惜,這是爸爸媽媽給予我最寶貴的心靈遺產。他們相繼去世多年,我感謝他們,使我穿越過那么多仇恨與狂暴,仍沒有喪失大悲憫的情懷”。
作品影響
《也曾隔窗窺新月》入選由中共廣州市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和廣州日報聯合主辦的“書和遠方”6月書單。
作品評價
中國當代作家祝勇:“首先讀到劉老師從事文學創作的幕後點滴和跟文壇上各位老師、朋友交往的花絮,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劉老師文學創作的歷程;第二個層面,書中的這些作家,從巴金、丁玲、冰心、端木蕻良、邵燕祥、馮亦代、汪曾祺……一直到更年輕的王小波等幾代作家,他們創作和生活的側面。”“見劉老師其人,見文壇眾生相,第三個層面便是(讀者)可以見自己。劉老師筆下這些作家的面貌,雖然描述得零零散散,但是會讓幾代讀者會回味起自己當年閱讀這些作家作品時的心路歷程。餘生已晚,沒有劉老師的幸運可以見到巴金、冰心、端木蕻良、沙汀、艾蕪……這些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家,但他們的作品我們非常熟悉,所以我也重溫了一遍自己從小到大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這種互文與觀照,讓我讀來特別熟悉、特別生動。”
文學評論家施戰軍:該書堪稱一本“老友記”或一種詩友畫,關於曾經經歷過的人和事,劉心武老師寫得非常自如,用他自己的話說,寫得非常“獨家”。當年對劉老師來說是一種照實而記,而在我們這些後學看來,也包括現在劉老師自己看來,它是有了光暈,帶了包漿,更有滋味。春天綠窗紗擺動,煦暖微風來訪,淡香的薄霧和舒緩的音樂悄然而起,就像我們感覺到某種音樂來到一樣,記憶的島嶼它的輪廓開始漸漸清晰,它在書里就已經成為一個一個鮮活的精神形象。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何奎:“雖然現在這些群星已與我們漸行漸遠,已經逐漸消逝在歷史的天幕中,但正如書中提到的‘一鉤新月天如水’。他們的精神、人格以及風範將永遠留存在世間。”
出版信息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時間 |
---|---|---|---|---|
也曾隔窗窺新月 | 劉心武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 9787108075468 | 2023年3月1日 |
作者簡介
劉心武,1942年出生,曾任《人民文學》雜誌主編。197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1984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鐘鼓樓》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2012年出版《劉心武文存》40卷,2016年出版《劉心武文粹》26卷。其作品在海外有英、法、日、德、俄、意、韓、瑞典、希伯來等文字的翻譯出版。20世紀90年代後,成為《紅樓夢》的積極研究者,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開展系列講座,對《紅樓夢》在民間普及起到促進作用。另有關於《金瓶梅》的評點與論著。發表大量散文隨筆,其中涉及上世紀中至本世紀所親身接觸到的文化名人之軼事,內容翔實,文筆生動,富有史料價值。此外還從事建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