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洛邑。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從此,“九鼎八簋”成為中央政權的象徵。

現藏鄭州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鼎八簋
  • 館藏地點:鄭州博物館
  • 所屬年代:夏朝
  • 象徵:九州
  • 釋義:詳見正文
  • 拼音:jiǔ dǐng bā guǐ
背景信息,歷史傳說,文物價值,所獲榮譽,

背景信息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尤其是那些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收藏的“九鼎八簋”,與當時生產發展及日常生活緊密相聯的歷代文物精品,真謂精美奇妙,光怪陸離,遠非世界上任何國家所能企及。這些“九鼎八簋”文物珍品不僅是我們的祖先生存和發展進程的見證,而且也積澱了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精神。
祖國五千年前的滄桑,“九鼎八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享譽華夏,聲震九州。讓我們用中國文物的自己文化歷史的真、善、美來感知社會、來啟迪社會。什麼叫?簋是什麼?其實,長期以來,古代中國人對“九鼎八簋”中的控制及思維特徵的研究,相比《易經》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和諧感、秩序感,帶有感性認識的直觀特點,它同時也具有其“文化型創造”樸素的 。
鼎,最早是古代用於烹煮食物的器具;是古代禮器中的主要器物;是各級貴族的專用品;是古代禮治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象徵。傳說大禹鑄九鼎,是一統天下、建立夏朝的標誌。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簋,流行於商至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簋的形制很多,變化較大。商代簋形體厚重,多為上圓下方形,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

歷史傳說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洛邑。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從此,“九鼎八簋”成為中央政權的象徵。春秋時,楚莊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孫滿“問鼎之大小,輕重”,使得“問鼎”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的專用語。按照周禮,貴族在使用“九鼎八簋”的種類、數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用於“九鼎八簋”種類和數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文物價值

“九鼎八簋”制度所表現的喪葬精神是非宗教性的。遵從列鼎制度埋葬先人,在意識上,等於是繼承的新貴族對舊有的尊卑秩序的效忠儀式。在周人的封建宗法制度下,這個尊卑秩序是政治性的,也是倫理性的,這就是“九鼎八簋”的精神根源。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九鼎八簋”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九鼎八簋”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九鼎八簋
東周曾國的九鼎八簋
中國“九鼎八簋”的深厚源遠,因為它們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們是“誠信”文明的見證,也是“誠信”文化的載體。中國“九鼎八簋”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的“誠信”精神等等。“九鼎八簋”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
商代是我國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九鼎八簋”的內涵文化深厚著稱。
西周青銅器在繼承殷商青銅器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技藝,這在鳥形青銅器、獸面紋飾上大放異彩。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青銅器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兵馬俑,但出土青銅器藝術面貌還有賴於地下考古的新發現。
漢代青銅器繼承戰國青銅器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並奠定了中國青銅器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中國青銅器文化史上,長達三個半世紀,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青銅器間的一個低潮,出土青銅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沒有在青銅器文化上有多大創新者。
問題是,中華民族傳統青銅器文化、包括“九鼎八簋”對稱設定,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斷融合創新的。中國“九鼎八簋”對稱設定的內涵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春秋戰國以來,從貴族到平民的喪葬普遍逾禮的情形,有雙重的意義:一則是王室東遷之後,封建宗法秩序大亂,象徵封建秩序的禮樂制度,也發生“禮壞樂崩”的現象;一則是由於經濟上、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禮”不再是貴族的專利。
由於古代中國的幾次大的社會動盪而造成的價值觀、道德體系崩潰離析之外,還和發生“禮壞樂崩”,缺乏一種長久而深入人心的敬畏心和價值觀有關。但是生活在現代,要了解自古以來治亂興衰的道理,為什麼“九鼎八簋”上圓下方形體,演變成“抱圓守方”形狀???
中華文明古人講:天地間道理,天下有天下之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核心價值觀,首先是“天地觀”,及從“抱天守地”到“抱圓守方”樸素創新的中國人文精神等等。深入研究中國“九鼎八簋”對稱設定的內涵文化,必須從“九鼎八簋”對稱設定的歷史背景,考察挖掘“九鼎八簋”形體厚重,九鼎多上圓下為三足的外在形體;詳細分析八簋器身多為上圓下方,飾有獸面紋。
中國文化是以天地至尊,德圓為神,德方為智。中華文明五千年,在建築文化觀念上,有一個突出特徵,就是從“抱天守地”到“抱圓守方”的立人之道,強調傳統文化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古人曰,圓為天,方為地。等等,得於心,發於言,圓則行,方則止,體分乎兩,用合乎一。
如同中國文化《易經》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和諧感、秩序感,“九鼎八簋”形體帶有感性認識的直觀特點,它同時也具有其“文化型創造”樸素的辯證思維特徵。他更是以樸素創新,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延伸之紐帶。針對中華文明,我們應該整合相關中國人的共識,研究出“九鼎八簋”形體的模式,的確多數受到了《易經》的影響,這是享受自己擁有的一個完整世界!你靜思時,才有機會感悟。
中國“九鼎八簋”文化源遠,人們對中國人類往文明的深淵推進與對世界的影響,現代都是沒有一個深入的人性化的研究。相比,“九鼎八簋”與中國古城的鐘鼓樓文化、良渚玉器文化、紅山玉器文化,器形與器形變化的型式多樣,最終內涵脫離不了中國文化氣息。而且中國,“九鼎八簋”逐漸隨著時代變遷,具有在不斷演變中與玉器相似相近的文化形勢。
中國五千的文明歷史是世界矚目的,“九鼎八簋”其成就也是獨具世界風格。無論是治理一個單位,治理一個國家,還是做人,我們都要有原則,中庸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叫“允執厥中”。孔子的感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說:宇宙的密碼已經解開了。但是,要靠人來把中國“九鼎八簋”文化發揚光大,而不是等待那個密碼來把(幫)你解開。
我們作為中國人,必須努力辨證思維,保護好中華民族大文化的創新精神,這是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承,我們需要揚長避短,萬事萬物都是遵循自然法則,於此對研究“九鼎八簋”形體的模式,應整合相關共識,也是要一切遵照自然的考察,發現和挖掘,才會有所感悟出“天人合一”的和諧感、秩序感。在任何時候--過去、當下、未來考古研究“九鼎八簋”形體的發現,這是中國古人把相地與觀天相結合、方位與時間相結合“文化型文物”的人文創新。

所獲榮譽

2023年,入選鄭州博物館公布的十大“鎮館之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