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把革命對象分成九類,大致為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務、走資派、知識分子。由於知識分子排在第九,故有臭老九之稱。主席曾幽默風趣地說過,“老九不能走”,語意雙關。因為老九二字又與《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暗合,當時,給知識分子挽回了一點面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類革命對象
- 出處:《周禮》
- 對象: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等
- 屬性:詞語
查《周禮》,周公旦在論述如何治理國家時就指出,君王只需控制、監督宰相就行了;而宰相應負擔起協調民眾關係、管好生產、保障供給等重大責任。因此,他提出“以九職任萬民”。什麼是“以九職任萬民”呢?就是把人分成九類去管理。
第一類是農夫,他們因地制宜生產各種穀物;第二類人從事園圃種植,生產各類蔬菜瓜果;第三類人住在山林川澤,讓他們開發自然資源,建築房舍,豐富食物來源;第四類人從事畜牧業,供給肉類及皮毛;第五類人是能工巧匠,發揮他們的專長,將原料製成有用的器物;第六類人是商人,從事長途販運,促進互通有無,擴大地區間物質交流;第七類人是婦女,讓會女紅的婦女傳授紡織技術;第八類人是從事雜事的男女奴僕,他們除了侍候主人之外,也要從事生產勞動;第九類人是社會閒散人員,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時而幹這活,時而乾那活,有時沒活可乾。這就是《周禮》中的“以九職論萬民”的治國理論。與文革中九類分子不同的是,前者是以人群來劃分的,後者把革命的對立面專門拿來分類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雖然古已有之,問題是怎么個分法,各個朝代都是不相同的。
臭老九終於恢復了名譽,九類分子也沒有人叫了,“以九職論萬民”也有些過時了,以職業劃分,現代社會可就太複雜了。而革命對象卻是簡化得可以,那就只剩下一個詞:“犯罪嫌疑人”。
元朝也將知識分子的位置排行為第九,其排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鄭思肖《心史》)元朝統治者看不起讀書人,把讀書人的地位壓得極為卑賤,比娼妓還低,僅高於叫花子。歷史上還曾有一個時期讀書人被稱為老九。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的薪水極少,時人謂之“薪水低於輿台(原指古代奴隸,後泛指從事艱苦體力勞動者)”,大中學生社會地位的名次排在了國民黨兵之下,有人把國民黨兵痞叫作“丘八”,大中學生則被稱為“丘九”。
在歷史上,知識分子至少有三次被稱為老九,而且都是臭的老九。這是歷史的巧合呢,抑或有相同之原因,真是耐人尋味矣。而最後一次的“臭老九”,可以說是承襲古之遺澤而又發揚光大之,算是一個令古人汗顏的創造了。
那個紅色年代,最講究階級出身,人分三六九等的,其中最吃香的人是“紅五類”,工人、革命軍人、革命幹部、貧農、下中農。紅五類享受各種最好的福利和待遇,包括招工提幹當官參軍上大學等等。最倒霉的是叫做“黑九類”,其中知識分子排第9類,前面8類是地主、富農、反動派、壞分子、右派(最黑的這五類又獨立叫黑五類,簡稱“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知識分子排黑九類的第9,所以叫臭老九。“黑九類”基本沒有什麼人生希望,除了老老實實做好本分,其他升官發財提乾進修分這個分那個都不要想了,而且隨時拿你出來批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