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建制

九邊,又稱九鎮,是中國明朝弘治年間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分別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邊建制
  • 別名九鎮建制
簡介,九邊,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昌平鎮,真保鎮,

簡介

嘉靖年間明廷於北京西北增設了昌平鎮真保鎮,萬曆年間又從薊州鎮分出山海鎮,從固原鎮分出臨洮鎮

九邊

遼東鎮

總兵初駐廣寧(今遼寧北鎮市),隆慶後冬季駐東寧衛(今遼寧遼陽市)。管轄的長城東起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的鴨綠江畔,西至山海關北錐子山,全長970餘公里。

薊州鎮

總兵初駐桃林口,後移遷安寺子峪(也稱獅子峪),天順年又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境內)。管轄的長城最初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原名灰嶺口),自增設昌平鎮後,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懷柔區境)。管轄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全長880餘公里。

宣府鎮

總兵駐宣府衛(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縣)。管轄的長城東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處,西至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境),全長510多公里。

大同鎮

總兵駐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管轄的長城東起鎮口台(今山西天鎮縣東北),西至鴉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口子村東山),全長330多公里。

太原鎮

總兵初駐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後移駐寧武所(今山西寧武縣)。管轄的長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縣舊縣城)的黃河岸邊,經偏關、老營堡、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東至太行山嶺之真保鎮長城,全長800多公里。因該鎮在大同、宣府兩鎮長城的內側(南邊),故又稱為內長城,而偏頭、寧武、雁門三關也就合稱為內長城的“外三關”,體兆欠在東邊的薊州鎮與真保鎮的居庸、紫荊、倒馬三關就為“內三關”。山西鎮長城城牆多為沉重大石。

延綏鎮

總兵初駐綏德州(今陝西綏德縣),成化以後移治榆林衛(今陝西榆林市)。管轄長城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谷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全長880多公里,在大邊南側另有“二邊”,東起黃河西岸(今陝西府谷縣牆頭鄉),曲折迂迴,西至寧邊營(今陝西省定邊縣)與大邊牆相接。延綏鎮長城遺蹟多被積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

寧夏鎮

總兵駐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管轄長城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市西南),全長約1000公里。寧夏鎮長城遺蹟大部分埋於流沙之中,僅賀蘭山段石砌城垣有斷續殘存,並保存一段因斷層地震活動而造成的錯位現象。戀提尋槓

固原鎮

總兵駐固原州(充欠民今寧夏固原市)。管轄長城為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500公里。明後期改線重建,西北抵紅水堡西境與甘肅鎮松山新邊分界。固原鎮長城遺蹟除景泰縣境的“松山新邊”保存較完整外挨腿狼,其餘地段城牆圮坍嚴重,僅保仔槓存夯土。

甘肅鎮

總兵駐甘州衛(今甘肅張掖市)。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討賴河一帶,全長約800公里。甘肅鎮長城遺蹟芝企再充,雖經風沙剝蝕堆埋,仍大段保持連貫的牆體,在山丹境內還保存著一段兩條間距10餘米的平行牆體。

昌平鎮

總兵駐昌平(今北京昌平區)。管轄的長城是從原充姜灶薊州鎮防區劃出的渤海所、黃花鎮、居庸關、牡羊口、長峪城、橫嶺口、鎮邊城諸城堡長城線,其東北起於慕田峪關東界,西至紫荊關,全長230公里。

真保鎮

總兵駐保定,管轄的長城北起紫荊關,經倒馬關、龍泉關、娘子關、南至故關,全長390公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