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獅拜象

九獅拜象

九獅拜象,起源於“贛南”,是一個綜合的藝術,融音樂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於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表演的隊伍有一百多人組成。器樂有沙喇子、嗩吶、鑼鼓,演奏起來喜氣洋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表演手法有“小獅戲龍”、“金龍穿花”、“金龍蟠柱”、“金龍戲水”、“龍獅相耍”、“群獅相戲”、“九獅拜象”、“麒麟獅象團龍”等蔚為壯觀的場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獅拜象
  • 外文名:Nine the lion worship like
  • 類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 隊伍:一百多人組成
  • 形式:“小獅戲龍”、“金龍穿花”等
  • 象徵:權力、地位、勢力的象徵
表演形式,演出時間,民俗起源,文化象徵,藝術特色,

表演形式

九獅拜象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九獅拜象”一般由1龍、9獅、1象、1麒麟、1牌燈和2鑼鼓彩亭組成,嗩吶由長號和沙喇兩種組成。後面是龍燈隊伍,一般是九節蛇龍,一個龍頭,每節龍身的間距數尺。再後面是各種神態的獅子,單數,五個、七個或九個,獅子有紅、黃、青、綠、白(白獅頭上加紅布)等,獅面可分蠶獅、猴面獅、豬頭獅、狗頭獅、牛頭獅、貓頭獅等。白象(腰上加紅布)和五彩麒麟夾在其中。
九獅拜象中,樂曲常用的嗩吶牌子有“三子對”、“將軍令”、“滿堂紅”、“得勝歌”、“狀元遊街”等,旋律奔放優美,響亮歡快、紅火,為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由以上紙紮造型組成的燈彩造型同真的動物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獅、象、麒麟、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采以舞蹈的形式,翻頭轉頸、舔嘴咋舌,尤其是眨眼搖耳的獅子千姿百態,表現出或溫和或兇悍、或憨態可鞠或活潑調皮的各種態勢。

演出時間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二至元宵節期間進行表演。將這些燈彩融為一體,在春節期間表演,蘊涵歌功頌德,迎春接福、九州同慶、萬象更新之深意。
九獅拜象九獅拜象
2009年春節、元宵節期間,江西省體育局、省文明辦聯合舉辦了“龍騰獅躍鬧元宵”2009年全省龍獅大聯動活動。全省各地積極回響,紛紛結合當地特色組織了形式多樣的龍獅活動。
2014年1月31日—2014年2月14日(即大年初一至元宵節)期間橫峯縣在虎形圍等景區開展定南傳統瑞獅、香火龍表演。

民俗起源

九獅拜象九獅拜象
贛南是中國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有著眾多優秀客家傳統文化。發源於上猶縣、贛南獨有的大型民間燈彩"九獅拜象"就是前人留下的優秀客家文化遺產。
據說:“九獅拜象”起源於明末清初,是在廣東、福建等地引入的龍燈、獅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燈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多為姓氏龍燈”,是為了顯耀家族勢力,人丁興旺,或顯示本姓中有人做過皇帝、宰相等大官。後來逐漸淡化了姓氏色彩,具有祈福、驅邪、歌功頌德、展示威武強盛、喜慶娛樂等豐富內涵。

文化象徵

九獅拜象九獅拜象
象和獅是最重要最醒目的組成。象氣蓋如山穩固莊重,是權力、地位、勢力的象徵。它有形象色彩,營前客家人大多是由廣東內遷,對熱帶的象有所記憶;它又有佛教色彩,象是慈和動物,喻為佛王;它是相(宰相)的諧音。而獅隱喻等級,又喻示農村六畜,當地有“豬養象”、“狗養獅子”、“牛養麒麟”、“龍養五穀”之說,“養”有相生和象徵之意。

藝術特色

九獅拜象九獅拜象
九獅拜象主要以整套燈舞以造型藝術為特徵。前導是一隻製作精美的牌燈。牌燈上方扎著蝙蝠圖樣或花籃,中間寫姓氏堂名。隨後是鑼鼓亭和伴奏隊伍。鑼鼓亭的製作講究,可扎出“八仙過海”、“水淹金山”、“劉海砍樵”等紙牌小人物,伴奏由大小鑼鼓、大小鈸組成。
大型贛南客家民間燈舞九獅拜象是客家人聚集地——上猶縣營前地區(五鄉一鎮)傳統的春節娛樂節目。直接參與者多,它在傳統的舞龍燈基礎上,突顯精美的燈舞獅象藝術造型,氣勢雄渾磅礴,十分壯觀。它既有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客家人新的創造,表達了對風調雨順年成豐熟的祈願,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嚮往,體現了客家人意氣風發、精誠團結、奮發圖強的向上精神。
九獅拜象間燈舞活動可活躍氣氛,聯絡感情,凝聚人心,顯示紅火旺氣。冬令農家較清閒,客家人重團聚,趁春節期間老少在家,有充裕的人力物力,更有造了新房或開店做生意的,由衷歡迎它來“團屋”或“團店”,或拔根龍鬚,或奪個龍珠,以掃邪,圖個來年吉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