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術語,梵語 nava^s/aiks!a^h!。即無學位之人有九種優劣差別,又作九種阿羅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無學
- 外文名:nava^s/aiks!a^h!
- 又作:九種阿羅漢
- 分類:退法
簡述,分類,
簡述
自己之所作成辦,無復修學之位,稱為無學位,謂阿羅漢果等。
分類
於聲聞之第四阿羅漢果分為九種。有關九無學之名稱及次第,諸經論所舉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經甘露味論卷上載:
(一)退法,若遭疾病等異緣,即退失所得之果,乃阿羅漢中最鈍根者。
(二)思法,懼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殺,以保所得。
(三)護法,於所得之法防護不退,若怠防護,有退失之懼。
(四)安住法,若無特勝之退緣則不退,若無特勝之加行則不轉較優之種姓。
(五)堪達法,堪能行練根修行之事,速達不動種姓。
(六)不動法。
(七)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及無生智;此中修練為因而得者稱為不動,依本來種姓者稱為不退;亦即前者不敗壞所得三昧之種種因緣,後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八)慧解脫,了斷慧障之煩惱,于慧得自由。
(九)俱解脫,了斷定障、慧障,斷不染污無知,得滅盡定,於定、惠能自在。此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鈍而分,後二者就所離之障而分;又依次相當於成實論卷一分別賢聖品所說,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不退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九無學加有學位之十八種,稱為二十七賢聖,乃小乘聖者分類之一種。(大乘義章卷七本)
據俱舍論卷二十五所載,思法乃至不退法之七種阿羅漢加入獨覺、佛而成九無學。此乃依根之上中下,而分為下下乃至上上等九種。(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二、雜阿毗曇心論卷五)p147
FROM:【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