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鄉

九溪鄉

桃源縣九溪鄉位於桃源縣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54公里,東接漆河鎮雙溪口鄉,西臨黃石鎮,南和黃甲鋪鄉理公港鎮接壤,北與郝坪鄉和慈利縣二方坪鄉毗鄰。漆黃公路、郝九公路、九雙公路、九理公路、九黃公路在鄉集鎮交匯。全鄉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474.8米,最低度為50米,耕地33888畝,其中水田27062畝,旱土6826畝,此外山林72720畝。全鄉22個行政村,244個村民小組,151個自然村;6281戶,其中非農業戶257;總人口22403人,其中農業人口20622人。除部分苗、壯、回、土、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外,其餘大部分人均系漢族。200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3億元,其中工業企業產值占50%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8000噸左右;人均純收入3238元。

2017年2月,經湖南省民政廳批覆同意,常德市桃源縣楊溪橋、鄭家驛、雙溪口、牛車河、九溪以及石門縣新鋪、子良等7個鄉將撤銷鄉建制,並在各自原行政區域基礎上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溪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桃源縣
  • 下轄地區:圍坪、天星
行政區域,撤鄉設鎮,資源狀況,產業經濟,基礎設施,文化發展,人口數據,地圖信息,

行政區域

撤鄉設鎮

2017年2月,經湖南省民政廳批覆同意,常德市桃源縣楊溪橋、鄭家驛、雙溪口、牛車河、九溪以及石門縣新鋪、子良等7個鄉將撤銷鄉建制,並在各自原行政區域基礎上設鎮。
行政區劃調整後,九溪鎮轄13個建制村,總面積100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3萬人,鎮人民政府駐九溪。

資源狀況

內資源豐富,礦石有石灰石油頁岩桃花石白雲石、鹽砂等,種植主產優質稻穀、油菜棉花、芋麻、柑桔、烤菸、湘蓮、大紅辣椒、蔬菜、花生等。盛產杜仲、黃柏等藥村,次為松、杉、竹、油茶、油桐、桃李、板栗等。素有“水果之鄉”、“藥材之鄉”的美稱。養殖發展有豬、牛、羊、雞、鴨、鵝、鮮魚等。

產業經濟

從2001年起鄉實施“五大協會”戰略,根據九溪鄉實際,瞄準市場,圍繞五大高效產業做文章,先後組建了菸葉協會、果蔬協會、棉麻協會、養殖協會、苗木花卉協會等五大協會。以協會為紐帶,上聯常德煙廠、益鑫泰、金果、金健等龍頭企業,下聯本鄉千家萬戶,逐步建成了八大產業基地,即1萬畝優質柑桔基地、1萬畝烤菸生產基地、1萬畝蔬菜生產基地、1萬畝芋麻生產基地、10萬頭生豬(家畜)養殖基地、100萬羽家禽養殖基地、1萬畝優質油菜基地、1萬畝優質稻基地。

基礎設施

九溪鄉有良好的區位優勢、水源及交通優勢,位置處於張家界、桃花源、優秀的旅遊城市常德三點中間。距慈利、盤塘、常德火車站與桃花源飛機場很近。水源除九條溪流延伸鄉內各處外,黃石水庫灌渠環繞鄉內。鄉境內的漆黃公路,郝九公路,九雙公路,九黃與九理公路及村道四通八達融於國網。
工業,己於2001年4月3日命名建立希貴工業園區,園區2.2平方公里,為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以希貴工業園為依託,先後在這裡引進了九溪水泥廠、制氧廠、永久塑管廠、皮鞋廠、紅磚廠、電石廠、乙炔廠、三合板廠等20多個企業,共有職工上千人。在硬體上,按標準廠房規範建廠,合理布局;在軟體上,優質服務,整治環境,真正做到使投資老闆安心、省心、放心。
九溪這塊人文歷史淵源深遠的地方,經過祖輩奮鬥,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近幾年經投資上5000多萬元的建設,鄉鎮所在地,己基本形成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市場建設己形成規模,商貿、工貿、農貿市場己形成格局,工業企業發展格局完善,農業產業化己具雛形,以成為桃北較大的工業集鎮與物流散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集鎮己圍繞政府中心建設三縱五橫的道路市場,各站所均有固定的辦公接待場所,最大限度的方便了民眾,服務了經濟、文化建設。文化廣播建設己上檔次,鄉成立了“民眾文化藝術協會”,建立了萬冊圖書室,成立了“心連心藝術團”,為民眾送演喜聞樂見的節目幾百場,鄉文化站被省評為“百強文化站”,保持了國家部委授予的“先進文化體育鄉鎮”的稱號。現代化信息通訊別有天地,程控電話入戶率己達80%以上,行動電話在成年人中擁有率達到40%左右,電視、數字傳輸、國文傳真、網際網路絡等其他服務設施己全部投入使用,移動、聯通基站覆蓋全鄉。教育發展迅速,九年義務教育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溪鄉中心國小的素質教育在全縣名列前茅。全鄉有衛生院1所,醫療站23個。供8000居民的用水站,3.5萬伏的變電站,均己配套建成。

文化發展

8月15日,乘車一個多小時,記者趕到了桃源縣九溪鄉官坪村的板龍源基地。一下車,便被這山間溪邊洞開的鼎沸景象所震撼:“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乎,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農民來鬧藝術節也。
坐落在緩坡上的一個近4000平米的演出基地,有階梯數十級,扶老攜幼的民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坐立不同地圍繞在120平米的大舞台前,堵住了所有通道。當記者費力地擠出人堆,站定在食堂前一片空地時,旁邊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吆喝了一句,“小伙子你吃早飯沒,再不吃我就收攤看戲啦。”而大幕拉開的舞台,花鼓抑揚頓挫,蝦舞惟妙惟肖,儺戲原汁原味,像極了農忙時的場圃,放下鐮刀的農民換了戲裝,笑歌聲里輕雷動,便“一夜連枷響到明”。
對於遠道而來的我們來說,農民藝術節是一場餮珍難得的山村文化盛宴,而對舞台上28個民間藝術團的1000多名演員來說,只是他們1000多場演出中的一次練兵。千百年來,悠久的“戲窩子”九溪,從偏遠的山區一路引吭高歌,唱成了全省“民眾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民眾文化體育先進鄉鎮”,讓100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浸染著芳香的文藝音符,構成了一幅生動醉人的山居圖。
一種地方風俗,孕古老曲藝
構築九溪的人文底蘊
站在此時的官坪河灘上,將時針往回撥一千多年,九溪鄉老碼頭一帶稻花正香。因為境內有九條清溪,“九溪”這一如詩如畫的名字也就此傳開。
古時靠天吃飯,遇到饑荒年代,因溪流眾多,豐富的魚蝦便成了當地百姓餬口度日的糧食。老百姓開始敬奉世間並不起眼的蝦,祈求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族興旺、天下太平,逐漸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九都舉行蝦燈出家活動,形成了祭祖拜天的地方風俗,衍變出了奇特的蝦燈舞。在中華大地上,舞獅、舞龍這樣的民間藝術很常見,但鮮有人見過神秘的舞蝦。蝦燈舞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興衰起伏,至上世紀50年代後近於失傳。1989年,由89歲的老藝人倪恆發起,重新清理、挖掘恢復了蝦燈舞的製作與玩耍活動。為適應表演的需要,《蝦燈舞》的表演最初只有2名演員,後來發展到多人,特別是近些年來,由原來的倪氏家族獨家表演發展到其他家族都能參與,活動的時間由原來每年的正月初九蝦龍出家日,發展到常年的節假日、婚喪喜慶日活動,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舞蝦是項絕活,演員必須苦練“搓桿”技術,用指頭“搓”得木柄團團轉,才能逼真地再現蝦子在水中邀游、奮進、交配、親吻、戲水等神態,蝦燈才會有千姿百態。作為獨家傳授的門類藝術,放眼全國也只有九溪等少數鄉鎮農民演員能表演,所以極其珍貴。
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又聲在常德密集的考察行程中,頂著炎炎烈日專程來板龍源看戲。從來沒見過“舞蝦”的他,在看完活靈活現的蝦燈舞《蝦趣》後,驚喜不已,讚不絕口,鼓足了掌聲。
除此之外,九溪用其靈動和秀美,還孕育出採蓮船漁鼓喀喀戲等古老的曲藝形式,其中更有板龍燈這一被譽為“中國一絕”的民間藝術奇葩。桃源蝦燈舞之所以由倪姓獨家傳承到漸成燎原之勢,板龍源之所以在省內外都久負盛名,皆因它們構築了九溪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以及走在全國鄉鎮前列的農民演藝產業的興起。
代代民間藝人,籌農民藝術節
傳承九溪的文藝血脈
在九溪,“到板龍源去”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文藝密碼。與全國其他曲藝之鄉一樣,舞龍也是九溪的文化傳統。81歲的羅司龍老人是板龍燈的傳人,十幾歲開始舞龍。年紀大了,舞不動龍了,每次演出他都要跟著龍燈隊張羅。
板龍,不像平常所見的龍燈,玩龍人不用手舞而用肩扛。它是用一塊塊楓、楠木製作的長2米寬0.13米厚0.03米聯結起來的木板經,又稱板凳龍。短的可連數十節,長的可連數百節,便構成氣勢雄偉、千姿百態的板龍燈。明朝時,九溪官坪的上山坪專修了九層堂屋供奉谷龍神位,清末,當地人把每年的正月十五與六月三十(谷龍生日與逝日)確定為祭祀紀念日,伴有隆重的祭祀活動,形成了宗族與廟會的板龍燈文化。“板龍源”也逐漸成為九溪人的文化甚至精神支撐。
在這樣濃郁的文化氛圍中,解放前九溪鄉就有黃岸初為主的吊兒戲班等,1980年組建了營業性的九溪劇團,活動在湘北一帶;到1987年底,全鄉共有戲劇、曲藝、殯葬文藝、文藝社等26支活動隊伍,演職人員達320多人,在板龍源訓練、演戲,為常德漢劇院、歌舞團輸送了一大批文藝精英。2001年還成立了鄉民間文化藝術協會。
百年雨雪風霜,板龍源變得古舊破損。上個世紀80年代末,文化站也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各劇團都不景氣,不少演藝隊伍名存實亡,許多演員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務農,幾百張好嗓子張不開口。全鄉民眾擰成一股繩,通過政府支持和民間籌資,修繕修建了如今的板龍源大基地,使之涅槃重生。
步入新世紀,走出水鄉的九溪人心繫家鄉,一直在為九溪文化事業興起不懈努力;吹進外界新風的九溪人,也在千方百計地謀劃著名打響九溪文化品牌。“要怎樣才能讓我們九溪的文藝沸騰起來?”民間文藝協會會長黃春陽一句話牽動著2萬九溪民眾的心。天時、地利、人和,2005年,九溪鄉第一屆農民藝術節孕育而生。從此,每年6月28日至30日的廟會之日,九溪的山間小路車水馬龍,板龍源上吹拉彈唱,家家傾巢來看戲。
這也引起了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進能的高度關注。8月15日,剛忙完被譽為“常德人的奧運”的“百團大賽”,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九溪鄉第八屆農民藝術節的開幕現場,他熱切希望,九溪鄉通過舉辦農民藝術節,能使之成為民間藝人交流展示才藝的舞台、凝聚力量的載體、政府聯繫人民民眾的橋樑,在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宣傳中央政策,推進農村社會和諧,促進農民增收,從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各級政府主導,建產業體系
催動九溪的文化繁榮
“忙時扛起鋤頭種地,閒時登上舞台唱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蓬勃興起農民劇團嘗到了甜頭。以鄢明清帶隊的神龍1團為例,每年平均演出180場,演員年純收入在3萬元以上。“我們不愁市場,現在看的人多,演的人少!”已逾古稀的鄢明清告訴記者,各地紅白喜事的邀請接了一個又一個,長年累月地趕在表演的路上。
粥多人少,各個團開始相互搶人,惡性競爭,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衝突,甚至演出內容的低俗之風也愈演愈烈。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調查和了解,鄉黨委書記羅飛東把各個團長請到了會議室,一陣激烈的爭吵之後,他提出了一個讓在場人員都震驚且興奮的方案:將全鄉28個民間藝術團捆綁歸一,抱團成立九溪演藝集團!
“堅持政府引導、協會統籌的市場運作模式,所有商演節目全部由協會統一安排,集中所有創作班底為市場提供‘點菜式’節目服務,大大增強了核心競爭力。”羅飛東介紹,經過民間文藝協會的長期運作,九溪演藝集團正式得以組建,這在全國都很罕見。
具體的操作中,政府每年還安排文化發展專項經費8萬元,按照“以獎代投”的方式扶持和興辦文化實體;摸底審核,對不符資質的進行兼併整合或取締;聘請專業老師講課,定期開展創作培訓活動,並規範演出行為和演出內容;在作品創作上與思想教育做到有機結合,即與政策宣傳、促進發展、法治建設、文明創建相結合,在傳承民間藝術的同時寓教於樂。幾年來,全鄉各藝術團體以小品、歌舞、絲弦等形式,共創作了50多個貼近生活的小品。像《贊菸農》在各個村巡演了50多場,使很多農民走上了菸葉種植的致富路。
如今,九溪的文藝演出產業已經成為同糧食、菸葉、棉花、柑橘並駕齊驅的5大支柱產業之一,以其先鋒之勢引全鄉走文化自強之路。九溪鄉被常德市委宣傳部列為“常德市文化強市建設示範鄉鎮”,力爭變其文化資源優勢為文化產業優勢,為全市基層文化建設創造經驗。許又聲讚嘆,九溪鄉能如此投入支持,民眾文化事業這么紅火,實屬不易,各級各部門以後仍要加大對九溪鄉民眾文化發展的支持,為全省農村文化事業繁榮做貢獻。

人口數據

九溪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1674

11303

10371
家庭戶戶數
6269
家庭戶總人口(總)
21668
家庭戶男
11297
家庭戶女
10371
0-14歲(總)
3976
0-14歲男
2094
0-14歲女
1882
15-64歲(總)
15518
15-64歲男
8171
15-64歲女
7347
65歲及以上(總)
2180
65歲及以上男
1038
65歲及以上女
114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1288

地圖信息

地址:常德市桃源縣零五五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