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清真寺

九江清真寺

九江市區歷史上曾有回族清真寺三座,現僅存一座,史稱磯灣清真寺,亦稱城外清真寺。現寺址坐落在九江市潯陽區濱江路281號.約始建於1450—1456年(明景泰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江清真寺
  •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濱江路281號 
  • 郵編:332000
  • 年代:明景泰年間 
清真寺簡介,發展,歷史上曾有的“九江江邊清真寺”,九江清真寺碑發現記,地圖信息,

清真寺簡介

據地方史料,景泰元年陝西回國將領馬哈直赴九江任總兵,隨軍有3位阿訇和1500名回族士兵,初在軍營中舉行宗教活動,後有許多兵士解甲定居,成為九江市區有回族穆斯林定居的最早先民.歷史上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時曾兩游清真寺並親賜御碑,後因戰火御碑失落、道光年間,安徽省壽縣回族陶奎臣和趙振卿奉調任九江府守備和城防營管帶,隨軍官兵和眷屬均為穆斯林,原清真寺不能滿足需要,

發展

於1850年(道光三十年)進行了擴建。為方便城內穆斯林宗教生活,由楊遐年、馬壽田等人帶頭籌集,於1875年(光緒元年)建城內清真寺,該寺遂有城外清真寺之稱。1935年因修環城路拆遷重建,時占地面積約1畝。1958年宗教改革時將城內寺並人,“文革”中被迫關閉。1982年重新修復開放。該寺面臨浩瀚的長江,背倚雄偉的廬山,占地0.7畝,總建築面積942平方米,禮拜大殿126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另設有女殿。講經堂、男、女水堂子、會議室、辦公室、住房及亡人室等建築,一應俱全。寺外有民族旅社、回民餐廳、糕點食品加工坊、副食批發部等寺辦企業。為適應九江城市整體規劃,該寺將於1994年開始擴建,初步設計七層樓外觀,內部採用伊斯蘭傳統建築模式,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據相關資料顯示,有阿訇2人,學董、鄉老11人,滿拉7人。寺坊教民897戶,3884口,均屬回族。

歷史上曾有的“九江江邊清真寺”

始建於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初期,座落九江長江邊,由九江總兵哈馬直修建。哈總兵統領回族官兵1000餘人,軍中有阿訇3人,主持宗教活動。清代乾隆帝南巡,曾賜匾兩塊,現不存。該寺毀於戰亂。

九江清真寺碑發現記

2010年1月25日,九江市文物考古普查人員向記者介紹,在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時,他們在九江清真寺碑牆外發現了一塊承載著九江伊斯蘭教清真寺歷史的地界碑。這塊地界碑,高71厘米,寬63厘米,青石碑質,上有阿拉伯文、英文、漢文三種文字陰刻的銘文。碑文上還首次清晰記錄了九江濱江路(西段)的前身名為“官街”。
地界碑初現
據九江伊斯蘭協會馬副會長介紹,1999年,他在清理雜物時,發現水房邊有一塊大石板,兩名工人將大石板抬到外面準備丟棄時發現上面有字,用水洗乾淨後發現原來是塊地界碑,馬副會長便將此碑妥善保管。直到文物普查人員調查了解後,才得知碑石上碑文的含義。碑文上記錄有阿拉伯文:“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穆聖說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之朝房”;英文記錄表明其“屬於伊斯蘭教的公共財產”;漢文記錄“清真寺公眾公業前寬五丈後寬四丈,前至官街,後至江磡”表明了該建築的產權、大小和方位。據文物人員鑑定,這塊碑石是江西省歷史上最早的一座清真寺——磯灣清真寺的地界碑。
清真寺歷史
據文物普查人員介紹,九江信奉伊斯蘭教的基本上是回族居民,據1983年人口普查統計近2700人,現約5000人左右。最早來九江定居的回族居民始於明朝,是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直隸北平府錄事謫至都昌左里任巡查檢司巡檢的四川籍回民馬仲良,其後代在現都昌左里、多寶等鄉鎮定居。九江城區的回族居民則始於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陝西回族人馬哈直來九江任職總兵,隨帶部署1500人,均為回族子弟,部分官兵還攜帶眷屬。時間一久,不少人解甲後在九江定居,散居在北司路、九華門、四碼頭、蓮花池、老馬渡一帶。為了便於宗教活動,他們在江邊磯灣建了一座清真寺,稱為磯灣清真寺,也稱城外寺,是江西省第一座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曾毀於大火和兵變,因而數度修建。這塊地界碑,就是為了表明磯灣清真寺的產權範圍而立的一塊標記。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當局政府對沿江部分區段進行“江堤改直工程”,地處“上磯灣”的清真寺被拆除,次年移建於濱江路南側。2003年,市政府開發西園,位於其間的清真寺也再次進行了重建。
地界碑意義
地界碑上遺留下來的信息,使它在九江地方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碑上出現英文銘文,這在鴉片戰爭以前九江碑刻歷史上是沒有過的。鴉片戰爭後,九江闢為通商口岸,外國人在九江開辦的領事館、洋行、學校、醫院、天主堂、修道院有20餘家之多,在交流中常用到外語,也出現了外文石刻,如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同文書院大樓建成,立了一塊英文的石碑;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但福德醫院建成,使用了刻有拉丁文的石門楣。這塊地界碑的發現,使清真寺留下了時代的印跡。雖然地界碑上沒有紀年,但因為有英文銘文,所以可考證該清真寺的年代為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這塊地界碑填補了志書上的空白,它明確了濱江西路在民國時期稱為“官街”。原城牆外有條環城便道,靠西園這段俗稱“上磯灣、下磯灣”。隨著江邊建築逐漸增多,除有多座寺廟外,還有官府的稅卡、官炭局等單位,因而這條街被稱為“官街”。

地圖信息

地址:濱江路281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