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山歌是流傳於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區城門、馬回嶺、黃老門、獅子、城子鎮等周邊地區的傳統民歌,九江山歌題材廣泛,以激發人們勞動熱情、生活感情、男女愛情為主要內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現三個音,故又稱三聲腔、三音山歌。它演唱形式極其簡單,而歌詞內容又十分豐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2011年5月23日,九江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江山歌
- 外文名:Jiujiang folk song
- 遺產級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國發〔2011〕14號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編號:Ⅱ-141
- 申報地區:江西省九江縣
歷史淵源,主要特點,傳承價值,傳承情況,保護措施,
歷史淵源
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區,依廬山、傍長江,與湖北黃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為“吳頭楚尾”。面積873平方公里,人口34萬。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被人稱“淵明故里,東方田園”。在眾多的地方文化中,九江山歌可稱為一絕。至於起源無從考證,但有鄉間流傳的山歌唱道:“唐朝起(來)宋朝興,自古流傳到如今,祖祖輩輩把田種,世世代代傳歌聲,唱支山歌解心悶。”演唱山歌是這裡世代流傳的習俗。
主要特點
九江山歌題材廣泛,歌詞大多以勞動和生活感情為主要內容。九江山歌,易記易唱,形式平直,語調自然流暢,內容純樸感人。曲調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高腔定調高,句幅寬,拖腔長。平腔定調相對略低,句幅勻稱。低腔發音低微,習慣用於吟唱長篇故事,俗稱“讀歌本”。在紛呈的山歌中,“三聲腔”在九江山歌中特點最突出。也是其它原生態歌曲無法比擬的。以“(1)2 5”五句三聲宮調式為例,主音上方五級“5”,以“2”為槓桿,向下“51 1.21 1”作回挽狀進行、並作“25 2521 25––”上下連續跳躍,使歌腔靜中有動。形成動力美感,推動旋律發展。平腔山歌“新打腳車四部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
傳承價值
九江山歌鄉韻濃郁,藝術感染力強。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財富,也是民眾的精神食糧,它是勞動人民“以口相傳,即興而歌”的方式傳唱形成的,演唱起來卻朗朗上口。在生產中可消除疲勞,增加勞動熱情,在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增添了生活激情,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熱切的嚮往之情。
九江山歌既是一本抒情詩,也是一部教科書,是活在人民口頭上的一個文化符號。歌詞內容不僅涉及勞動、愛情,還涉及天文、地理、五穀、花鳥、生活哲理及歷史故事等。具有情感性、趣味性、知識性等多重功能。1996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50首中,九江的“三聲腔”最獨具特色,為音樂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其代表作《新打腳車四部頭》獲華東地區民歌演唱會改編一等獎、演唱一等獎。先後刊登在《音樂通訊》、《天津音樂》、《江西民歌》、《心聲歌刊》等刊物,被譽為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傳承情況
九江山歌原本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隨性吟唱,自然而流。九江“三聲腔”山歌是人民民眾的精神食糧。它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增強人們的勞動熱情。在勞動中,人們以詩一般的語言說明五穀雜糧、吃飯、穿衣以及美好的未來,並用饒有趣味的內容去調節勞動氣氛,加快勞動節奏,農閒時分,人們也常用山歌吟唱長篇故事,談古論今;“三聲腔”山歌是人們愛情的抒懷詩。表現愛情在九江山歌中占有極大的比例,歌詞內容多以排比句式。用爽朗的語言體現性格的開朗,以巧妙的寓意表達人物的心曲;“三聲腔”山歌還是文化知識的教科書。人們在生活中唱古人,了解歷史人文知識,唱地名,學習增加地理知識,唱農時節令、五穀雜糧,豐富勞動知識,唱長篇故事,增進文學知識,唱哲理,教人奮進向上。
但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加上年青一代價值取向轉變,傳承古老山歌的熱情正在喪失,原生態九江“三聲腔”山歌出現生存危機,這些都是造成“九江山歌”面臨瀕危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保護措施
對此,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方針和工作原則,江州區抓住機遇,乘此東風,下大力氣,奮力搶救和保護。組織了大批人員對“三聲腔”山歌進行蒐集、記錄、分類和編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檔案,同時採取錄音、錄像、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三聲腔”山歌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並對調查資料及相關事物作妥善的保存。收集、整理《江州區民歌集》260餘首,其中“三聲腔”山歌100餘首。對有影響的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重要保護。同時,加強對傳承人(繼承人)的培養,並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傳習自覺,組織中青年山歌傳承骨幹到山歌流傳的重點區域傳播演唱技能。縣文化部門還會同城門鄉政府組織各類山歌賽100餘場,參加人數達10000餘人次。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報刊等媒體對“三聲腔”山歌進行廣泛宣傳,定期舉辦山歌演唱會,擴大了“三聲腔”山歌的影響。縣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小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制定了對“三聲腔”山歌進行搶救文化性保護措施。縣、鄉兩級財政投入資金30餘萬元,在縣文化藝術之鄉——城門鄉專門搭建了文化活動中心,讓民眾唱歌有去處,活動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