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棘刺魚(學名:Pungitius pungitius (Guichenot))為刺魚科,九棘刺魚屬魚類。體細長而扁,尾柄很細,兩側有角質棱。頭長大於體高。吻稍尖,下頜長於上頜,口端位。上、下頜具有細齒,前端較大,兩側較小,上頜稠密,下頜稀疏。眼大,兩眼間平坦。鰓膜相連。體的前部兩側有一筋骨板(無名骨),基部與腹鰭刺相連,在腹部又有一個“<”形的骨架,兩端與腹鰭刺相連。體無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棘刺魚
- 拉丁學名:Pungitius pungitius (Guichenot)
- 界:動物界
- 門:脊椎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刺魚目
- 科: 刺魚科
- 屬: 九棘刺魚屬
- 分布區域:北緯35°以北的北方區系魚類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習性,
形態特徵
頭長為體長的24%-29%,體高為體長的17.2%-22%,尾柄長為體長的18.2%-23.5%,尾柄高為體長的16.5%-26.5%,吻長為頭長的21.6%-31.2%,眼徑為頭長的25%-33.3%。
背鰭的前方有分離的硬刺8-9枚,長為眼徑的75%-100%,向兩側傾斜呈鋸齒狀。背鰭與臀鰭相對。
體色因季節而有變異,在冬季頭的背部和體背部深黑色,體側銀白,具有小黑點;在夏季為褐色,上部較濃。腹部白色稍黃,前鰓蓋骨的下緣有一列明顯的黑點。後鰓蓋骨及胸基黃褐色,黑點也較明顯。鰭褶除尾鰭外均透明。產卵時雄魚體上呈顯出金黃色彩。
生活習性
刺魚是一種分布於北緯35°以北的北方區系魚類之一。在水溫20℃以上抵抗力較弱;相反,適應於低溫。冰雪融化後游向江湖岸邊。約在6-7月洄游到水草叢生、陰隱的小河岔里。身上的一套刺棘專以防禦和抵抗來犯的敵魚。體型雖小,不易受其他魚類的威脅。刺魚主要以搖蚊幼蟲為食,其次是枝角類的象鼻蚤,橈足類的劍蚤、鏢蚤以及介形類的甲殼蟲等。
淡水生。
繁殖習性
刺魚一年後達性成熟。產卵期為4月下旬至6月初。分批產卵,懷卵量為70-180粒,卵徑約為0.8毫米,受精後7天發眼,12天孵出。
刺魚具有特殊的產卵習性。在產卵期間,雄魚選擇合適的地點,一般為水草叢生的地方,單獨築巢,用口銜草屑或低等植物,甚至獸毛雜物和由排泄孔分泌的一種膠狀粘液,築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巢於挺水植物的枝莖上,或懸空漂浮。巢的直徑為2.3-4厘米,有進、出口或僅一個口,在巢下方及四周打掃乾淨,這可能一方面為魚卵發育孵出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為雄魚守護孵化掃清障礙。
雄魚築巢完畢後,即去覓尋對象,導向巢穴,迫使入巢排卵授精。然後雄魚再覓找伴侶。一般一巢可供4-5尾雌魚排卵。結束後,雄魚在進口處靜守,如有驚動即隱避,如來侵犯,則進行反擊。直至孵出魚苗,能自由遊動,才算完成保護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