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關

九寨關

九寨關,位於焦作修武縣西北山區平頂窯村一帶的崇山峻岭上,因其有九座兵堡,扼守豫晉通道,故而得名九寨關。

這九個兵寨城堡呈梯形分布在九座山峰之上,自東向西分別為副寨、土嶺寨、下平頂窯寨、滾石山大寨、滾石山中寨、滾石山小寨、下平頂窯大寨、下平頂窯小寨、封門寨。九寨遙相呼應,安扎在中原入晉蜿蜒崎嶇的古道四周。九寨關古已有之,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寨關
  • 地理位置:焦作修武縣
  • 保護對象:兵寨
主要關隘,歷史典故,

主要關隘

歷史上的修武縣戰略地位重要,有古關隘馬牢關、雙廟口、過風口以及古兵寨九寨關城堡。這些關隘和寨堡,在冷兵器時代是扼守豫晉的咽喉要道。
馬牢關又名馬牢川,在修武縣西村鄉馬頭山,因馬頭山古名馬牢山,故關名馬牢關。馬牢關以前在山西澤州鳳台縣境內,1956年隨雙廟鄉劃入修武縣。據乾隆《鳳台縣誌》記載:“梁遣李讜攻李罕之於澤州,晉遣李存孝以騎兵五千救之,梁驍將鄧季筠出戰,存孝舞矟擒之。李讜敗走,追擊至馬牢川,還攻潞州。”原志有按說:“由陵入潞,路甚便,當在此地。”
雙廟口是古代山西澤州鳳台縣連線河南懷州諸縣的13個口隘之一。據光緒《鳳台縣續志》:“雙廟口,順山腹里單行小路三十里至。”又載:“口為入境小道,在縣東南。口外接河南修武大王廟並河內北葉村。”具體位置即在今天的青龍峽景區山門處。雙廟口隘在冷兵器時代十分重要。據光緒《鳳台縣誌》記載:“關隘而在鳳台,尤要之要者也。蓋太行一帶,毗連豫省,如堵如屏,實為全晉門戶。”本村武舉郭再汾,即任鳳台縣隘口防堵紳士,負責把守雙廟口、過風口和柳樹口,郭再汾曾帶家丁配合官軍在這裡撲滅了修武起義饑民孟昭列等1000餘人。
過風口在秤鉤灣和返頭嶺之間,原為修武通往鳳台縣的重要關隘,上世紀70年代以前還保存有寨牆和寨門,後因修路被拆除。據光緒《鳳台縣續志》記載,過風口接修武縣界,東南距修武葡萄河5公里,距修武縣城45公里。又載,過風口為入境小道,在縣東南,北接黃莊口,南接修武地。過風口處在兩山對峙之間,中有山道相通,地勢險要,是連線晉豫的重要通道之一。
九寨關城堡,位於修武縣西村鄉平頂窯村一帶的崇山峻岭上,因遺存有9座古兵寨城堡而得名。古兵寨城堡呈梯形分布在9座山峰之上,自東向西分別為副寨、土嶺寨、下平頂窯寨、滾石山大寨、滾石山中寨、滾石山小寨、下平頂窯大寨、下平頂窯小寨、封門寨。九寨遙相呼應,安扎在中原入晉蜿蜒崎嶇的古道四周。九寨面積從2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不等,寨牆均為塊石、片石壘砌,保存完好程度不同。
從9座古兵寨的整體軍事布局來看,位於下平頂窯村北山峰上的寨堡為中軍寨,以此為中心指揮全局。向西約1公里的上平頂窯的大小兩寨,向東約1公里的土嶺寨為左右兩翼,正北約1.5公里的滾石山上的大中小三寨為先鋒,西北約1公里的封門寨和東北約1公里的副寨為前後側應,分別居險峰而扼守晉豫之咽喉。在9座兵寨中均設有哨所和烽火台,發現敵情立即點燃狼煙,相互側應。
九寨關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從瞭望、信號到供水、供糧、宿營等功能完備,保存完整,在河南省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它的發現,為史家研究古代軍事兵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歷史典故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進入黃河流域,北宋滅亡,修武淪為金地,屬河東南路懷州沁南軍。金朝初年,王彥領導的八字軍就活動在修武縣九寨關一帶,民族英雄岳飛在這裡參加了抗金義軍,並在這裡一戰成名,開始被朝廷所關注。
九寨關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進入黃河流域時,這裡的人民紛紛拿起武器,反抗金軍的掠奪屠殺,他們組成義軍給金軍以沉重的打擊,抗金名將王彥領導的八字軍是義軍中最著名的一支抗金武裝,他們在九寨關一帶多次重創金軍。民族英雄岳飛從河南湯陰老家參加抗金的第一支隊伍,就是活動在九寨關一帶的八字軍。八字軍得名是因為這支隊伍的全部將士臉上都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戲劇和小說的“岳母刺字”是由此演義而來。由於八字軍將士英勇善戰,前來投奔的人越來越多,義軍隊伍迅速發展到十萬多人。
岳飛的軍事才能也很快顯現出來。此年,岳飛帶兵與金國耶烏居大戰於九寨關,並槍刺敵酋黑風大王,敵眾敗走。太行忠義社梁興率眾又歸順岳飛,迫使金兵在澤州與宋軍言和。現九寨關東南15公里的宋營村,就是當年岳飛的軍營所在地,村中古樹下現存的一塊棋盤石上還刻有兩個正楷字——大宋,它正好是對這一帶抗金歷史的註解。
後來,岳飛來到開封,受到宗澤賞識,在抗金戰爭中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將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