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況,寺內介紹,歷史,周圍景點,地圖信息,
概況
九侯禪寺,在詔安烏山南麓的九侯山中,又稱九侯岩,南距縣城三十餘里。“九侯”名字的來歷,一說“九峰列峙,尊若公侯”;一說“大禹後裔子孫九人入閩,歿而為神,各主一山”。由於九侯岩風光奇美,禪寺深幽,自古就有“仙造九侯岩”和“閩南第一古剎”之美譽。1998年9月,九侯山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名勝風景區。
九侯禪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為重檐懸山頂建築,由門樓、天井、拜亭、大殿、東齋、西齋組成,總面積約660平方米。大殿進深19米,面闊9.5米,面積180.5平方米。大殿兩側均隔3.5米巷道,為東齋、西齋,均為一廳兩房。東齋深19米,面闊16米。
寺內介紹
寺門有一楹聯:“如此名山能有幾,是真遊客不嫌多”。門樓上方有明代理學家黃道周題字“洗心之藏”匾額。門樓上有樓閣名“望海台”,遊人于晴日登樓遠眺,詔安灣中,雲霞蒸蔚,帆影隱隱。
大殿上方,有明天啟間本縣進士沈起津書的“天竺行蹤”橫匾。正中奉祀釋伽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韋馱尊天、堅牢尊地站立兩旁。兩側十八羅漢神情各異,形象栩栩如生。香案正中立有一座明末“敬頌萬曆皇恩”的龍牌和一座宋時鑄造的古香爐。
西齋房門上有宋代名儒朱熹款署晦翁的“西齋”匾額,並有對聯:“西抹煙霞秋景宜人,齋吟經史春風滿座”。齋內廳堂奉祀九侯“師祖”思齊畫象(思齊,宋淳祐間五台山第九代祖僧人),兩邊對聯“南宋思齊建大寺,高僧受缽皈侯山”。
東齋門上有“名山有主”匾額,兩邊有對聯“白馬馱經來佛國,紫雲飛錫到侯山”。里進中廳奉祀九侯另一師祖。
寺內天井中存有宋代紹興十年石砌放生池一口,宋淳祐五年(1205年)重修碑記和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九侯岩指南傳》碑各一方。
歷史
九侯禪寺始建於唐代。據《九侯禪寺碑記》載:“古剎有內舊岩,始建於唐代。宋紹興十年(1140年)始建佛閣大殿……”。佛閣大殿,即今之九侯禪寺。以後,歷代多有重修。宋淳祐五年(1245年)九侯禪寺曾再次重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和光緒年間也均有重修。2000年廣東達豪青雲禪寺方丈弘養法師等又集資再次重修。
九侯禪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為重檐懸山頂建築,由門樓、天井、拜亭、大殿、東齋、西齋組成。大殿進深19米,面闊9.5米,面積180.5平方米。大殿兩側均隔3.5米巷道,為東齋、西齋,均為一廳兩房。東齋深19米,面闊16米,連大殿總面積約660平方米。
寺門原有一楹聯題刻:“如此名山能有幾,是真遊客不嫌多”。近年重修改為“名勝名山山名勝清秀雅麗,古蹟古寺寺古蹟宏偉壯觀”。
門樓上方有明代理學家黃道周題字“洗心之藏”匾額。門樓上有樓閣名“望海台”,遊人于晴日登樓遠眺,詔安灣中,雲霞蒸蔚,帆影隱隱。
大殿上方,有明天啟間本縣進士沈起津書的“天竺行蹤”橫匾。大殿正中奉祀釋伽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韋馱尊天、堅牢尊地站立兩旁。兩側十八羅漢神情各異,形象栩栩如生。大殿香案正中立有一座明末“敬頌萬曆皇恩”的龍牌和一座宋時鑄造的古香爐。
西齋房門上有宋代名儒朱熹款署晦翁的“西齋”匾額,並有對聯:“西抹煙霞秋景宜人,齋吟經史春風滿座”。兩齋內廳堂奉祀九侯“師祖”思齊畫象(思齊,宋淳祐間五台山僧人,五台山第九代祖),兩邊對聯“南宋思齊建大寺,高僧受缽皈侯山”。
東齋門上有“名山有主”匾額,兩邊有對聯“白馬馱經來佛國,紫雲飛錫到侯山”。里進中廳奉祀九侯另一師祖。
寺內天井中存有宋代紹興十年石砌放生池一口,宋淳祐五年(1205年)和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碑記各一方。
宋淳祐五年重建碑記:“時淳祐五年,歲在乙己,重開山僧思齊、化緣僧思謹、游坪、崇慈、立海、崇實、至沖監造,祖琛志”。
清康熙六十一年碑記、鐫刻《九侯岩指南傳》,寓言天人性命字理,為“楚北漢陽呆叟黃昌歲次壬寅黃鐘日冬至前一日述古撰勒 ”。碑記雲:“詔邑之北有烏山九侯岩勝境,遠觀形勢若五星聚講,九曜聯輝;近歷古蹟則層巒疊翠,岩石崔嵬,誠天然大觀。詢諸里人父老,議論不一,俱未得九侯岩三字由來實據也。余嘗讀易而旁通其字學筆畫音義焉。按九侯岩三字乃西北隅乾方室火危月交輝分座。詩云:‘相在爾室’,夫室者,亥宮乾金室火豬乃陰極陽復之侯,故君子終日乾乾。書雲: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聖賢典籍其中俱隱寓冬至一陽來復之生機,即吾人率性立命之岩谷也……。”
寺內還有明代和清代鑄鐘各一口:明代鑄鐘上鑄有金文,錄諸山助緣僧、化緣僧名字,為“大明成化五年乙丑冬月良日誌,匠人許”。清代鑄鐘上鑄有金文:“九侯禪寺重開山僧思在募建。乾隆壬午年臘月吉旦”。
周圍景點
九侯禪寺左側就是有名的“雲根”摩崖石刻,字形為近米見方的大字楷書,旁署:“明萬曆庚子季冬,楚人星海俞子咨益,邑人癸南鬍子士鰲,介庵沈子鈇,起岑蔡子肇慶同游題。”
在“雲根”左側有一雲梯,石階45級,遊客循級而上可達“福勝岩”。福勝岩位於九侯禪寺寺後的山崖上,由天然巨石嵌崖覆蓋為屋頂,條石為牆,寬約4米成前廳。有“福勝岩”石門匾,旁署:“大明嘉靖二十二年正月立”題刻,對聯為“福份占名山,僧原傍佛;勝游來淨域,人似登仙”。岩內石室祀佛像,俗稱“遁地佛”。岩前為平台,遊人在此眺望,遠近風光盡收眼底。
福勝岩始建於唐代,宋代重和元年(1118年)重修,宋末省元、邑人沈子真義不帝元,舉家隱居在此。石室內現存宋代重修石刻。
福勝岩左側後面有天然石筍雕成的“飛來佛”像。相傳,飛來佛與遁地佛相約同往九侯山,約定先到者住福勝岩寶地。飛來佛靠飛天先到,洋洋得意,心想土遁速度慢,與其在此呆坐,不如到外面觀賞風景,就走出石室看風景去了,遁地佛到達後從地下走出,正好占了福勝岩寶地。飛來佛無奈只好借岩後側棲身。飛來佛像系天然石筍巧雕而成,石佛上蓋佛亭,亭頂為六角懸檐式,造型小巧玲瓏,別具風貌。亭口木匾署“飛來”二字,石柱鐫一楹聯:“飛來迦葉經千劫,坐對蓮花第一峰”。
福勝岩右側懸崖上有一巨石,狀如花瓶,上有一樹,根系盤石,樹根緊貼石面,似從石中長出,遠遠望去,酷似花瓶插花,故名“花瓶石”,天工造物,盡顯大自然的神奇。
九侯禪寺周圍景點還有:天開門、五儒書室、松澗、試劍石、瀑布泉、鯉魚石、風動石、香爐石、三寶石……等。
天開門 為九侯山山門。“九侯名山”四個擘窠大字鐫刻在山門外左上側大石崖上,它是元代名僧無礙所書,字形飽滿剛勁。山門內崖壁上還橫鐫有前詔安縣令孔繼 和江連欽題寫的“愛此奇岩”和“獨秀群峰”等摩崖石刻。
遊人步入山門,有兩座石壁如削,摩空聳立,另一巨石仿佛從天而墜,緊夾於兩石壁之間,自成山門,其態勢奇特,堪嘆鬼斧神工。中間巨石橫鐫“天開”匾額,款署:雲南參政羅汝芳題,萬曆己卯縣尹鄧於蕃刻。
天開門內右側有一巨岩拔地凌空,上鐫“萬山第一”直書擘窠大字,旁署:“此字得自溫陵,傳是宋王梅溪真筆,字之秀勁如其人,而作此品評亦惟斯岩足以當之,爰勒以鎮山門雲。時光緒柔北閹茂之歲如月,晴溪林天翔跋”。
五儒書室 在九侯禪寺和月案山之間,它是由一巨石為屋頂天然構成的,室內可容數十人。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朝廷禁“偽學”,金陵趙嘉客、洛陽周直言、臨汀伍仲求等五位名儒至此隱居讀書治學,因題刻“五儒書室”於岩石上方。字型為楷書,每字約0.50米見方。
松澗 在九侯禪寺東側,山澗飛瀑,流泉湍急,怪石狀物成形。流泉洞口鐫刻“松澗”兩字。洞口內右側有“滌盡煩襟”的石刻,旁署“乾隆丙午、沈攸書”。偶遇天雨,松澗泉水從洞口湧出,聲若奔雷。在松澗左邊崖石上有明代書法家沈起津的詩《九侯》草書題刻:“九柱巍巍土伯臨,為詢帝裔恣幽尋。昔人何處堠虛峙,此地而今鼎尚潯。支自天開山帶遠,碑因神護垣衣參。一鐘可是釣魚向,呼取山壘滿滿斟”。
試劍石 在松澗泉旁邊。相傳是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巡視九侯山時,試劍所留下的遺蹟,至今劍痕猶在。
鯉魚石 長約二十餘米,位於飛瀉直下的瀑布泉下。在湍急的流泉中,其狀如鯉魚躍浪,形象逼真。泉水下游又有一巨石如鯉,魚頭露出水面,如鯉魚沖水,“魚嘴”上有泉水汩汩吐出,被稱為“鯉魚吐珠”,形象惟妙惟肖,嘆為觀止。
風動石 位於飛來佛對面的山峰懸崖上。石上有詔安翰林林壬的詩和跋題刻。詩為五絕二首,其一:“托地何巍然,不受藤蘿絆。峭影搖秋空,白雲皆驚散”;其二:“小別倏八年,重來躡絕險。問君識我不?無言頭自點”。
香爐石 在香爐峰峰巔。巨石狀如香爐,石上常有煙雲纏繞,每當朝日東升,遙望香爐石上,香菸裊裊,為九侯山一大奇觀。
天風海濤 在飛來佛寺背後山峰上,有一巨岩壁立,鐫有“天風海濤”四個大字,氣勢雄偉。周圍三組巨石群,合稱“三寶石”,高踞雲天,站立其上,似有天風搖盪,海濤聲聲,令人心曠神怡,飄然欲仙。
地圖信息
地址:漳州市詔安縣552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