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直腸周圍注射治療小兒直腸脫垂是乙醇直腸周圍注射治療小兒直腸脫垂用於直腸脫垂的手術治療。 小兒直腸肛門脫垂簡稱脫肛,是指肛管、直腸、結腸向外翻出而脫出於肛門外的一種嬰幼兒常見病。絕大多數在2~3歲之間發病。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乙醇直腸周圍注射治療小兒直腸脫垂
別名
直腸周圍組織乙醇注射療法
分類
小兒外科/直腸和肛管疾病的手術/直腸脫垂的手術/硬化劑注射療法
ICD編碼
48.7602
概述
乙醇直腸周圍注射治療小兒直腸脫垂用於直腸脫垂的手術治療。 小兒直腸肛門脫垂簡稱脫肛,是指肛管、直腸、結腸向外翻出而脫出於肛門外的一種嬰幼兒常見病。絕大多數在2~3歲之間發病。
正常年長兒童和成年人直腸及肛管不在一條直線上,直腸順骶骨向前的傾斜度而向前彎曲,與肛管形成角度,腹壓增加時,壓力直接作用於前傾的直腸後壁。而嬰幼兒骶部彎曲度小,骶骨凹發育不明顯,直腸幾乎處於垂直狀態。當各種原因引起腹內壓增高時,壓力直接傳達到骶尾部,直腸受壓向外移位,加之小兒直腸膀胱陷窩位置低,乙狀結腸系膜過長,直腸周圍組織發育較差,在此基礎上如合併慢性腹瀉、營養不良、坐骨直腸窩的脂肪組織減少,對直腸的支持作用減少,加上小兒肛門外括約肌及盆底肌肉薄弱,不能長期抵抗上述的壓力,久而久之,則可發生直腸脫垂。
脫肛可分為3型:第1型,直腸黏膜脫垂,系由於肛管或直腸黏膜與肌層分離,脫出於肛門之外。
第2型:直腸完全脫垂,是肛管及直腸各層向外移位,脫出於肛門外。
第3型:盆底結構套疊脫垂,乙狀結腸遠端向下移位,套入直腸肛管,脫出於肛門外。此型小兒少見。
小兒直腸脫垂應先採取非手術綜合治療,多數病兒可以自愈,包括治療慢性腹瀉、營養不良,糾正長時間坐盆,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等,如效果不佳時,再考慮手術治療。各種手術的目的是加強對直腸的支持,防止脫垂。
乙醇直腸周圍注射治療小兒直腸脫垂系將95%乙醇注射於直腸周圍組織中,注射後產生化學性炎症,強烈刺激直腸壁收縮,改善直腸血運。提高肌肉的緊張力,促進直腸周圍結締組織形成,促使直腸固定於骨盆壁。
適應症
乙醇直腸周圍注射治療小兒直腸脫垂適用於直腸黏膜脫垂時間較長,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例。
禁忌症
1.脫出的黏膜有壞死,肛周皮膚糜爛或感染。
2.合併慢性腹瀉術前尚未得到糾正者。
術前準備
1.術前清潔洗腸。
2.套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3.脫垂黏膜水腫時,術前3~5d應先用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待水腫消退後再行注射。
麻醉和體位
基礎麻醉。體位截石位,助手固定大腿兩側。
手術步驟
術者左手示指伸入肛門作為引導,以便確定針頭的位置及深度是否合適。右手從肛門緣1.5cm處進針,針頭刺入深淺根據年齡及脫垂的程度而定。脫垂短者進入2~3cm,脫垂長者進入3~4cm針頭位置不要刺到腸壁,但也不能距腸壁太遠。每次在肛門左、右及後方3點,每點注射0.5%普魯卡因、95%乙醇混合液1.5~2.0ml。注藥時應採取邊退針邊注藥液的方法,將藥液均勻浸潤至直腸周圍組織中。
術中注意要點
1.必須將乙醇注射於直腸周圍組織,如注射入腸壁或注入腸腔,可引起腸壁壞死或繼發出血。
2.針刺的深度及針頭位置是否合適應以術者左手示指觸捫及時引導和調整,當針頭刺入腸壁時,針頭固定,活動受限;遠離直腸時,留在皮膚外邊的針頭可向各方向擺動。
術後處理
乙醇直腸周圍注射治療小兒直腸脫垂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進少渣的流質飲食。
2.臥床2周。
3.平臥排便。
4.保持大便通暢,有便秘時可口服液體石蠟,如有腹瀉給口服複方樟腦酊。
5保持肛門部清潔。
6.套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併發症
1.注射後有暫時性大小便失禁、排尿不暢、里急後重或局部壓痛、全身發熱等,數日後症狀可緩解。
2.乙醇若注射入腸壁,可發生腸壁壞死、穿孔及感染。
3.將乙醇注射遠離直腸時,可導致骶前神經叢壞死、變性,引起尿失禁。術後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