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網技術入門與實現》是一本Charles E.Spurgeon編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作者:(美)Charles E.Spurgeon
- 譯者:張健/等
- ISBN:9787111063926
- 頁數:297
- 定價:34.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08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譯者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乙太網的基礎知識
第1章 乙太網簡介
1.1乙太網無處不在
1.1.1可擴展性
1.1.2可靠性
1.1.3成本
1.1.4大量的網路管理工具
1.2乙太網的歷史
1.2.1乙太網的發明
1.2.2將乙太網作為開放式的標準
1.2.3雙絞線介質乙太網
1.2.4100Mbps乙太網
1.2.51000Mbps乙太網
1.2.6乙太網的新功能
第2章 乙太網系統
2.1乙太網的四個基本要素
2.1.1乙太網幀
2.1.2介質訪問控制協定
2.1.3信號部件
2.1.4介質部件
2.1.5信號拓撲結構
2.2網路協定和乙太網
2.2.1網路協定的設計
2.2.2IP協定和乙太網地址
第3章 介質訪問控制協定
3.1乙太網幀
3.1.1前同步信號
3.1.2目的地址
3.1.3源地址
3.1.4類型欄位和長度欄位
3.1.5數據欄位
3.1.6FCS欄位
3.1.7幀結束檢測
3.2介質訪問控制規則
3.2.1基本介質系統計時
3.2.2乙太網間隙時間
3.3衝突檢測和回退
3.3.1衝突檢測操作
3.3.2衝突回退算法
3.3.3回退算法操作
3.3.4遲衝突
3.3.5衝突域
3.3.6衝突傳播
3.4乙太網信道截獲
3.4.1信道截獲操作
3.4.2信道截獲的解決辦法
3.5高層協定和乙太網幀
3.5.1多路復用帕中的數據
3.5.2使用LLC多路復用數據
第4章 乙太網標準
4.1兩種乙太網標準
4.2乙太網家族樹
4.3IEEE標識符
4.3.110BASE5
4.3.210BASE2
4.3.3FOIRL
4.3.410BROAD36
4.3.51BASE5
4.3.610BASE.T
4.3.710BASE.F
4.3.8100BAsE.T
4.3.9100BA3E-X
4.3.10100BASE-TX
4.3.11100BASE-FX
4.3.12100BASE-T4
4.3.13100BASE-T2
4.3.141000BASE-T
4.3.151000 BASE.X
4.3.161000BASE.CX
4.3.171000BASE-LX
4.3.181000BASE-SX
4.4IEEE標準的組織
4.4.10SI的七個層次
4.4.20SI模型中的IEEE層
4.4.3國家和國際標準
4.5服從標準的級別
4.5.1服從標準的效果
4.5.2標準中包括了哪些設備
4.6資源
4.6.1ISO標準
4.6.2IEEE標準
4.6.3ANSI標準
第二部分 乙太網系統和介質
第5章 10Mbps信號部件
5.110Mbps介質系統中使用的部件
5.1.1數據終端設備
5.1.2連線單元接口或收發器電纜
5.1.3介質連線單元或收發器
5.1.4介質依賴接口
5.1.5物理介質
5.2乙太網網卡
5.3收發器電纜
5.4滑閂式連線器
5.5AUI連線器
5.5.1直接介質連線
5.5.2AUI信號
5.5.3各種AUI連線器間的區別
5.6收發器(MAU)
5.7用於外部收發器的SQETest信號
5.7.1SQETest的操作
5.7.2CPT和SQE Test名稱的變化
5.7.3中繼器和SQETest
5.7.4誤配置的SQETest和緩慢的網路
性能
5.7.5計算機與SQETest
5.7.6使用SQETest時的其他問題
5.8連線埠集中器
5.8.1多連線埠收發器準則
5.8.2級聯的多連線埠收發器
5.8.3SQETest和多連線埠單元
5.910Mbps介質轉換器
5.10特殊介質段
第6章10Mbps粗同軸電纜介質系統
10BA3E5型
6.110BASE5信號部件
6.1.1乙太網接口
6.1.2收發器電纜
6.1.310BASE5收發器
6.1.410BASE5中繼器
6.1.510BASE5信號
6.210BASE5介質部件
6.2.1粗同軸電纜
6.2.2N型同軸電纜連線器
6.2.3N型圓管連線器
6.2.4N型終端器和電纜接地
6.3將計算機連線到川BASE5乙太網上
6.410BASE5單段配置準則
6.5構造10BASE5介質系統
6.610BASE5設計考慮
6.6.1匯流排布線拓撲結構
6.6.2同軸電纜的特徵
6.6.310BA3E5乙太網的優缺點
第7章10Mbps細同軸電纜介質系統
10BA3E2型
7.110BASE2信號部件
7.1.110BASE2乙太網接口
7.1.2收發器電纜
7.1.310BASE2收發器
7.1.410BASE2中繼器
7.1.510BASE2信號
7.210BASE2介質部件
7.2.1細同軸電纜
7.2.2針式BNC同軸電纜連線器
7.2.3BNCT型連線器和圓管連線器
7.2.4BNC終端器和電纜接地
7.3將計算機連線到10BASE2
乙太網上
7.4 10BASE2單段配置準則
7.5構造10BASE2介質系統
7.610BASE2設計考慮
7.6.110BASE2布線拓撲結構
7.6.210BASE2乙太網的優缺點
第8章10Mbps雙絞線介質系統,
10BA3E-T型
8.110BASE-T信號部件
8.1.110BASE-T乙太網接口
8.1.2收發器電纜
8.1.310BASE-T收發器
8.1.410BASE-T中繼器
8.1.510BASE-T信號
8.210BASE-T介質部件
8.2.1雙絞線電纜
8.2.2大於100m的10BASE-T網段
8.2.310BASE-T網段的信號終端
8.2.48針RJ-45型插口連線器
8.3將計算機連線到10BASE-T
乙太網上
8.3.110BASE-T交叉連線
8.3.210BASE-T鏈路完整性測試
8.410BASE-T單段配置準則
8.5構造10BASE-T介質系統
第9章10Mbps先纖介質系統
10BA3E-F型
9.1老式和新式光纖鏈路段
9.210BASE-FL信號部件
9.2.110BASE-FL乙太網接口
9.2.2收發器電纜
9.2.310BASE-FL收發器
9.2.410BASE0-FL中繼器
9.2.510BASE-FL信號
9.310BASE-FL介質部件
9.3.1光纜
9.3.2光纖連線器
9.4將計算機連線到10BASE-FL以太
網上
9.4.110BASE-FL信號交叉
9.4.2光纖鏈路完整性測試
9.510BASE-FL配置準則
9.5.11-BASE-FL單段準則
9.5.2更長的光纖段
第10章10Mbps多段配置準則
10.1配置準則的適用範圍
10.2衝突域
10.310Mbps配置準則:模型1
10.410Mbps配置準則:模型2
10.4.1網路模型和延遲值
10.4.2尋找最差路徑
10.4.3計算循環延遲時間
10.4.4計算幀間隙收縮
10.5一個簡單的模型2配置的例子
10.6一個複雜的模型2配置的例子
第11章 100Mbps信號部件
11.110Mbps介質系統中使用的部件
11.1.1數據終端設備
11.1.2介質獨立接口
11.1.3物理層設備或收發
11.1.4介質依賴接口
11.1.5物理介質
11.2乙太網網路接口卡
11.3MII電纜和40針MII連線器
11.4收發器
11.4.1逾時閥
11.4.2SQETest
第12章100Mbp5雙絞線介質系統
100BA3E-TX型
12.1100bASE-TX信號部件
12.1.1100BASE-TX乙太網接口
12.1.2介質獨立接口
12.1.3100BASE-TX收發器
12.1.4100BASE-TX中繼器
12.1.5100BASE-TX信號
12.2100BASE-TX介質部件
12.2.1非禁止的雙絞線電纜
12.2.2帶禁止的雙絞線電纜
12.2.3100BASE-TX網段的信號
終端
12.2.48針RJ-45型插座連線器
12.3將計算機連線到100BASE-TX
乙太網上
12.3.1100BASE-TX交叉連線
12.3.2100BASE-TX鏈路完整性
測試
12.4100BASE-TX單段配置準則
12.5構造100BASE-TX介質系統
第13章100Mbps光纖介質系統,
100BA3E-FX型
13.1100BASE-FX的信號部件
13.1.1100BASE-FX乙太網接口
13.1.2介質獨立接口
13.1.3100BASE-FX收發器
13.1.4100BASE-FX中繼器
13.1.5100BASE-FX信號
13.2100BASE-FX介質部件
13.2.1光纜
13.2.2光纖連線器
13.3將計算機連線到100BASE-FX
乙太網上
13.3.1100BASE-FX信號交叉
13.3.2100BASE-FX鏈路完整性
測試
13.4100BASE-FX配置準則
13.4.1100BASE-FX單段準則
13.4.2更長的光纖段
第14章100Mbps雙絞線介質系統
100BASE-T4型
14.1100BASE-T4信號部件
14.1.1100BASE-T4乙太網接口
14.1.2介質獨立接口
14.1.3100BASE-T4收發器
14.1.4100BASE-T4中繼器
14.1.5100BASE-T4信號
14.2100BASE-T4介質部件
14.2.1非禁止的雙絞線電纜
14.2.2100BASE-T4雙絞線介質段的信號
終端
14.2.38針RJ-45型插口連線器
14.3將計算機連線到100BASE-T4
乙太網上
14.3.1100BASE-T4交叉連線
14.3.2100BASE-T4鏈路完整性測試
14.4100BASE-T4單段配置準則
14.5構造100BASE-T4介質系統
第15章100Mbps雙絞線介質系統
100BASE-T2型
15.1100BASE一T2信號部件
15.1.1100BASE-T2乙太網接口
15.1.2介質獨立接口
15.1.3100BASE-T2收發器
15.1.4100BASE-T2中繼器
15.1.5100BASE-T2信號
15.2100BASE-T2介質部件
15.2.1非禁止的雙絞線電纜
15.2.2100BASE-T2段的信號終端
15.2.38針RJ-45型插口連線器
15.3將計算機連線到100BASE-T2
乙太網上
15.3.1100BASE-T2交叉連線
15.3.2100BASE-T2鏈路完整性測試
15.4100BASE-T2單段配置準則
15.5構造100BASE-T2介質系統
第16章100Mbps多段配置準則
16.1配置準則的適用範圍
16.2衝突域
16.3100Mbps中繼器類型
16.4100Mbps配置準則:模型1
16.5100Mbps配置準則:模型2
16.5.1尋找最差路徑
16.5.2計算循環延遲時間
16.5.3網段延遲值
16.6模型2配置例子
16.6.1最差路徑
16.6.2使用位時間值
16.7網路文檔
第17章 千兆位乙太網
17.1千兆位乙太網市場
17.2千兆位乙太網
17.2.1網路直徑
17.2.2載波擴展
17.2.3幀組發
17.3千兆位乙太網信號
17.4千兆位乙太網物理介質
17.4.1千兆位乙太網光纖網段
17.4.2千兆位乙太網銅介質網段
17.5千兆位乙太網配置準則
17.6自動協商和鏈路配置
17.7千兆位乙太網中繼器
17.8全雙工或緩衝中繼器/分配器
17.9千兆位乙太網產品
17.9.1千兆位乙太網交換式集線器
17.9.2千兆位乙太網NIC
17.10千兆位乙太網資源
第三部分 乙太網的結構和維護
第18章 自動協商和全雙工
18.1自動協商
18.1.1快速鏈路脈衝
18.1.2並行檢測
18.1.3自動協商優先權
18.1.4自動協商舉例
18.2全雙工模式
18.2.1全雙工操作
18.2.2配置全雙工操作
18.2.3全雙工介質規範
18.2.4乙太網流控制
第19章 結構化布線
19.1結構化布線系統
19.2TIA/EIA電信布線標準
19.2.1雙絞線類別
19.2.2乙太網規範和類別系統
19.2.3結構化布線系統的六個要素
19.2.4星型拓撲結構
19.2.5水平布線
19.2.6由誰建立布線系統?
19.3構造一個5類水平介質段
19.3.1布線專業術語
19.3.2雙絞線電纜
19.3.38針RJ-45型插座
19.3.4四對接線方案
19.3.5模組配線架
19.3.6工作區插座
19.3.7雙絞線跳接電纜
19.3.8設備電纜
19.3.9安裝操作
19.4標識電纜
19.5電纜系統文檔的建立
19.6資源
19.6.1通信布線標準
19.6.2布線FAQ
19.6.3BICSI
第20章 乙太網中繼器
20.1衝突域
20.210Mbps中繼器
20.2.1基本功能
20.2.2衝突強制
20.2.3分段擴展
20.2.4前同步信號恢復
20.2.5自動分區
20.2.6中繼器的限制
20.310Mbps中繼器購買指南
20.3.1機架式集線器
20.3.2可堆疊式中繼器
20.3.3中繼器信號指示燈
20.3.4可管理的集線器
20.3.5安全集線器
20.410Mbps中繼器配置舉例
20.5100Mbps中繼器
20.5.1100Mbps中繼器類型
20.5.2自動分區
20.5.3100Mbps中繼器購買指南
20.6100Mbps中繼器配置舉例
20.7中繼器管理
20.7.1中繼器管理信息
20.7.2可讀的幀(ReadableFrames)
20.7.3可讀的位元組
20.7.4幀校驗序列錯誤
20.7.5對齊錯誤
20.7.6過長的幀
20.7.7短事件
20.7.8短幀
20.7.9衝突
20.7.10退事件
20.7.11特長事件
20.7.12數據率失配
20.7.13自動分區(仙toPartitions)
20.7.14最後的源地址
20.7.15源地址變化
20.8使用管理接口
第21章 網橋和交換式集線器
21.1乙太網網橋
21.1.1透明網橋
21.1.2地址學習
21.1.3通信過濾
21.1.4廣播(多播)域
21.1.5擴展樹算法
21.1.6網橋與交換式集線器的區別
21.2交換式集線器的套用
21.2.1基於通信控制的網路性能改善
21.2.2連線不同運行速度的網段
21.2.3交換和中繼混合的集線器
21.3交換式集線器的性能
21.3.1交換器的套用和交換器性能
21.3.2交換器的性能測試
21.4交換式集線器的高級特性
21.4.1交換器管理
21.4.2自定義過濾器
21.4.3擁塞管理
21.4.4通信管理
21.4.5虛擬區域網路
21.4.6ATM上行鏈路
21.5交換器的網路設計問題
21.5.1最多7個網橋
21.5.2不同LAN間的網橋
21.6第三層路由器
第22章 乙太網性能
22.1乙太網信道的性能
22.1.1對乙太網性能的誤解
22.1.2乙太網信道分析
22.2測量乙太網性能
22.2.1測量時間間隔
22.2.2收集統計數字
22.3網路性能與用戶
22.4最佳性能的網路設計
22.4.1交換式集線器與網路頻寬
22.4.2網路頻寬需求的增加
22.4.3應用程式需求上的變化
22.4.4考慮將來的設計
22.5資源
第23章 故障診斷
23.1網路的可靠性設計
23.2網路文檔
23.3系統監控和基準
23.4故障診斷模型
23.5故障檢測
23.6故障分離
23.6.1決定網路通路
23.6.2重現症狀
23.6.3分離與解決,或二分查找
隔離
23.7雙絞線系統的故障診斷
23.7.1雙絞線故障診斷工具
23.7.2雙絞線系統的常見問題
23.8光纖系統的故障診斷
23.8.1光纖故障診斷工具
23.8.2光纖的常見問題
23.9同軸電纜系統的故障診斷
23.9.1同軸電纜故障診斷工具
23.9.2同軸電纜中常見問題
23.10數據鏈路層的故障診斷
23.10.1利用集線器和其他裝置收集
信息
23.10.2用檢測器收集信息
23.10.3通過RMON收集信息
23.11網路層故障診斷
23.12小結
23.13資源
第四部分 附錄和術語表
附錄A 安裝電纜連線器和收發器
附錄B 資源列表
附錄C 乙太網故障診斷編號
術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