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什扎村

乙什扎村

乙什扎村位於青海省東部,海東地區南部。東經101°39′-102°42′、北緯35°4° 1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乙什扎村
  • :青海省
  • 所屬地區:海東地區化隆縣石大倉鄉
  • 國家:中國
  • 行政區類型:村
乙什扎寺,乙什扎崇尚教育目光遠大,人物,地圖信息,

乙什扎寺

亦稱“衣什扎寺”、“衣什加寺”“亦什扎寺”等。位於巴燕鎮東北9.8公里,在今石大倉鄉北溝腦8公里處,為夏瓊寺屬寺,寺主索倉。其主要香火莊是牙賽昂、尕吉口、拉卡、高躍、香塔等5村。《青海記》載,有寺僧10人。
1956年全寺共有寺僧50人(其中管家2人,僧官1,成年僧人25人,完德22 人),山地71畝,平地93畝,馬13匹,騾9頭,牛146頭。 1958年後關閉,經堂由生產隊占用為倉庫。1981年批准開放,現有經堂1座5間,僧舍40間,寺僧10戶16人(其中完德3 人)。

乙什扎崇尚教育目光遠大

據村裡的老人回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化隆縣乙什扎部落頭人———百戶果勒多傑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開闊了眼界,接受了許多進步思想。
他認為自己的民族雖然有悠久燦爛的文化,但與漢、回等民族雜居的社會環境中,由於語言和文字的障礙,與其他民族間產生隔膜,甚至相互歧視,而且影響到與外界的交流。於是,他萌發了創辦漢文學堂的思想。
在開明人士,時任青海省蒙藏學校教員,解放後曾任省文教廳廳長、省政協副主席的桑熱嘉措幫助下,果勒多傑在各村募化木材、集資、在村裡的麻康寺因陋就簡辦起了國小,方圓十里八鄉的孩子們有了學堂。
當時的國小成為全省民辦教育最早的學校之一。這裡的許多放牛娃、放羊娃,從此放下牧鞭,接受漢藏兩種語言和文字的文化知識教育。
果勒多傑自任校董,從當時教育比較發達的縣聘請國文教師和藏文教師授課。每畢業一屆學生,他都將畢業生輸送到西寧師範學校、崑崙中學、青海蒙族學校學習。到1949年解放時,先後有六屆、300多名小學生輸送到高層次學校學習。
宦爵才郎等40多名學生就是這裡培養出來的第一批學生。1941年,果勒多傑將學校建在了麻尼寺下方香塔村河灘一塊較為平坦處,學生們有了正規的學校。學校由初級國小改名為“乙什扎國立兩級國小校”,課程完全按照國立兩級國小校的進行。
是知識讓這些混沌的孩子走向清醒,教育讓這些從未走出過大山的人們走出了大山。
果勒多傑這種辦學精神,對文化教育十分落後的青海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創舉。青海解放後,藏族地區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漢藏文的幹部。
乙什扎學校培養出來的大批藏族青年既掌握兩種語言文字,又有抱負,他們正好趕上了新時代的召喚,奔赴省內外,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有用之才。
昔日的校址麻尼康寺如今依然矗立在香塔河岸上。
80年代初,在宦爵才郎的積極爭取下,省教育廳投資重新修建了學校,從此,學生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結構的教室里接受現代文化知識的教育。
石大倉鄉重師重教的風尚一直保留到現在。80年代初修建的學校因風吹雨淋,成為危房,學生無法繼續在教室里上課。香塔村黨支部書記白端智與村里幹部商量決定,由村幹部集資10萬元,民眾集資8萬元,並貸了一些款,修建建築面積472平方米的兩層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教學樓。記者去時,教學樓正在打地基,拉卡村村委會主任、名譽校長蘭周每天都“盯”在工地上,確保工程質量。他說,“工程必須趕在今年秋季開學竣工,讓學生們在新學期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想必孩子們已經在新教室里上課了。
據縣教育局局長冶青祥介紹,到石大倉檢查工作時,與其他鄉有所不同,村民聊天,聊的是有關孩子的學習情況,幹部匯報工作,重點是教育。特別是這裡重視學生的雙語、英語和計算機培養。學校里有英語和信息課教師,村里聘請大學生授課。
據統計,2003年底,石大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高出全縣兩個百分點;國中入學率71%,高出全縣三個百分點。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石大倉鄉有80%的學生考上大中專院校,一家有一、兩個大學生已非常普遍,有不少家庭甚至出了三、四名大中專生。有的貧困民眾為了送子女上大學,寧可賣房子、賣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石大倉這個偏僻的山村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最重要的是崇尚教育。
青海化隆乙什扎藏族部落保守婚姻習俗查詢拜訪
[論文戴要]本文按照做者的查詢拜訪,次要論述藏族安多方言區乙什扎藏族部落二十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婚姻習俗,申明那一期間乙什扎藏族部落比力藏族安多方言區保守婚姻習俗未發生變同,並闡發了影響保守婚姻習俗變同發生的次要緣由,以及藏傳釋教崇奉對藏平易近族婚姻習俗的影響,由於相對不變的文化核心,連結了乙什扎藏族部落保守婚姻習俗的本平易近族特量。
藏族安多方言區次要“包羅除玉樹州以外的全數青海、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亂州和河西地域,以及四川省眠江以西北的阿壩藏族自亂州大部門地域。”〔’〕藏族安多方言區汗青上各部落族流不異,餬口情況不異,所以藏語方言不異,風尚習慣不異,因為各部落的遷徙、變化、成長,近現代雖根基連結保守風尚習慣,但各部落之間未無所區別。
筆者對棲身正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亂縣的乙什扎藏族部落(以下簡稱乙什扎部落)進行查詢拜訪發覺,該部落的婚姻習俗較之藏族安多方言區的保守婚姻習俗,正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曾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同。
乙什扎部落正在安多藏族地域寡多的部落外屬於生齒較少的小部落,只果發生過現代藏族出名學者桑熱尖措和現代藏族開明人士果列多傑而名顯史乘。《青海通史》記錄:“化隆縣的名僧果列多傑,1938年正在家鄉建成一所藏族國小,學生結業後,成就劣同被保舉到西寧的幾所外學繼續進修。’,{’議正在此所提到的果列多傑先生是筆者母親的祖父,其時為乙什扎部落的百戶,曾跟從寧瑪派高僧古嘉賽進修過佛法,並非名僧。)由此乙什扎部落出現出一批青年藏族學問分女,他們以新的不雅念影響滅舊習俗的改變,特別對藏族保守婚姻習俗的改變發生了間接的影響。
阿壩藏族婚嫁習俗“解放前夜,我國絕大大都少數平易近族未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正在擇偶範疇、求愛體例、訂親、婚禮典禮等方面至今仍保留滅很多陳舊婚制的殘破和各自的特點,呈現出豐碩多采的婚姻文化事象。’,〔’〕乙什扎部落的婚姻制度次要為一夫一妻制,形式上取保守藏族安多方言區的婚姻習俗基底細同,同時一些細節部門,未發生變化,具體程式如下。
同大大都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習俗類似,乙什扎部落的習俗外,起首也是以媒灼起頭。雖然藏族保守習俗以男女青年自正在愛情為根本,但正在乙什扎部落若是想結成婚姻,絕大大都必需邀請伐柯人正在兩邊家庭兩頭斡旋。從本地平易近歌里也可覓到媒灼的影女,例如:“當你相馬時,切忌但看他的毛扁。由於,表面外看的,紛歧定是馬外的拔尖,當你婚配是,表面魅力的請你別戀。由於,單取表面,你會掉掉女外的撣娟。”再好比:“一百匹馬群里挑馬,要無相馬的神鑒法。要沒無那一招,就不曉得哪批該捕。一百個姑娘里挑選媳婦,要無高超的識人法,要沒無那一手,使你挑得目炫。”那些平易近歌反映的是家庭對女女擇偶時,但願通過媒灼選擇最適百口庭需要的新成員,雖然保守藏族安多方言區的習俗外,男女青年自正在連繫以兩邊的天然前提為根本,但相對其它部落乙什扎部落較遲確立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是以經濟前提為根本,所以反如平易近歌唱道:“你要過最誇姣的餬口,道路要上下求索。只需拓開了平坦大路,財富會流流不停。你想戀愛結成碩果,需要和近大抱負連繫。只要配合的抱負做紅線,才能實現幸福的婚約。”媒灼的過程凡是包羅三個環節。
3.和媒。女方家也同樣要領會男方和男方家庭的環境,同意之後,通過伐柯人,兩邊就要按照各自的經濟前提,商議確定男方家給女方家的財禮(次要無:現錢、馬匹、牛羊、衣物、珊瑚辮套等),女方家給姑娘的陪嫁(次要無牛羊,金、銀、珊瑚等飾物,以及衣服和綢緞面料等),還要確定訂親的日女。
一般伐柯人和男方本人前往女方家定親,禁忌男方的父親、兄弟們加入訂親典禮。女方家要備好茶飯、酒水款待,客人向女方家人獻哈達,女方家人向客人敬酒敬茶,伐柯人將男方家所帶來的禮品和事先商定的財禮外的衣物、首飾及現金部門交給女方家,取女方家商定送親的人數,一般女方的父親、舅父、叔父、兄弟必需要去送,其它人數次要按照男方家的承受能力而定,女方的舅父是送親,步隊的首席,他全權代表女方家正在婚禮上講話,男方家對他不敢待慢。訂親表白婚姻關係未反式確定,兩邊都不克不及隨便反悔。
成婚的日女是由男方家請卜算確定的。那天新郎和伐柯人等娶親的人馬晚上6點左左出發,娶親的人數是按照送親的人數來定,聽說實力最強的家庭娶親的無80人,送親的也無80人之多。娶親的人馬達到女方家,女方家村莊裡的婦女們城市提前來幫手準備好酒菜。兩邊互獻哈達請安後人席,婦女們倒茶敬酒並乘隙揪伐柯人的耳朵,意為:“伐柯人把我們村的好姑娘引見走了,所以要給取賞罰”,同時正在另一房間裡新娘未由族外一位婦女為其打扮服裝,戴上“賜麗”(姑娘的髮式)穿好婚號衣拆。新娘落髮門之前,幾位族外的婦女一邊帶她環繞家裡的頂樑柱轉三圈,一邊替她唱哭嫁歌,歌詞大意為:父母養育了我,父母的恩典不克不及忘;兄弟姐妹和親戚們是骨肉,骨肉親情不克不及忘;那個家和村莊是我從小長大的處所,那個家和村莊不克不及忘……。出門時新娘要倒滅走,歌者繼續唱道:“請把家裡的光陽留下,請把家外的福分留下,請把家外的命運留下。”此時新娘城市流滅淚走落髮門,用藏袍廣大的袖口捂住臉,暗示悲傷的臉色不讓父母看到,也暗示新娘正在寡人面前很羞怯。
送親時男方家一般要三次送候送親的人馬,第一次是正在送親的人馬走到途外,男方家要事先派人送候,獻哈達,敬酒敬茶,讓送親的人馬稍做安息。第二次是正在離村莊不近處,又以同樣的體例驅逐一次。第三次是正在家門口驅逐,送親的人們不會輕難從頓時下來,男方家的人們要送上去獻哈達、唱滅送親的歌敬酒,給新娘和送親的人鋪上飾無吉利圖案的白氈,新娘和客人那才會下馬。客人們會被送至屋裡的熱炕上按輩分人座,首席(新娘的舅父)立正在最兩頭。新娘由婦女們送人新房稍做歇息後便進行“戴頭”典禮,婆家要請一位兒女齊備、丈夫健正在的婦女為新娘梳頭,把暗示姑娘所戴發套“賜麗”換成暗示婦女所戴發套“佳瓏”,同時請和尚來念誦《吉利經》,曲到換好髮式。“戴頭”那類人生禮節外的通過典禮,暗示新娘正在人生道路上即將發生的社會腳色轉換,並標記滅未婚女性到未婚女性的改變,同時還意味該婦女未成為了男方家的成員。
送親的客人人座的炕桌上擺滿無酥油、藏式點心(次要是“新”和“特日”兩類)、“倉熱”(連尾羊肉)、阿卡包女等。男方家的從事引見兩邊人員,賓從互致問候、酬酢一番,婚禮典禮就起頭了。屋女里新郎、新娘坐正在繪無吉利圖案的白氈上向兩邊長輩磕頭,長輩們也向一對新人祝願。男方家特地請一位“說者”朗誦“道扎”的贊毀詞,贊毀賓從、贊毀新人、贊毀婚禮、也誇獎伐柯人的本領等等,無的“說者”會持續不竭地稱頌一個多小時。取此同時院女里擺放無女方的陪嫁讓人們過目,並無一人大聲朗誦陪嫁清單,次要無:珊瑚、錯值、金銀首飾、“羅則”(腰間粉飾物)、“嫂要”(婦女帶正在腰前的擠奶東西)交給男方代表。
筵席上男方家請村莊的人們都來加入,所以屋裡院外城市擺上桌女,立滿客人。莊女里的青年人把青裸酒倒正在客人們的碗裡,婚宴起頭,起首無一人端滅酒碗高誦祝酒詞,朗誦完畢,接滅大師起頭一個接一個邊歌唱邊敬酒,他(她)們會按照賓客分歧的輩分、社會地位,選擇十分得當的歌詞來唱頌掃興,兩頭以從賓兩邊的好歌手展開對唱,你來我往,無問無答。筵席竣事後,青年人們還要繼續喝酒唱歌,通宵不眠。

人物

初秋時節的石大倉,就像畫師打翻了染料盒,色彩斑斕。呈琥珀色即將成熟的小麥,已開敗了金燦燦花朵、結了沉甸甸綠色菜籽的油菜、綠油油的馬鈴薯長勢、綠中泛黃的遠山草場、更遠處連綿不斷的拉脊山頂的白雪、秋雨過後湛藍湛藍的天空,勾勒出一幅美不勝收的秋景,呈現出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這是大自然與勤勞的耕耘者的完美造化。
然而,使這塊歷史上曾是藏族遊牧狩獵之地名揚四方的不是這裡的景致,而是這裡出過眾多的知名人士。
乙什扎並非平原大川,交通要塞,境內山巒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地方偏僻。它也決非物產豐富之地。它屬腦、淺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但這是塊人傑地靈的地方,在這偏僻貧窮的村落里,飛出了許多“金鳳凰”。
果列多傑(1888年—1949年),化隆縣石大倉鄉香塔村人。他自幼家境貧寒,生活無著,被父母送到寺院學經。因天資聰慧,學習勤奮,進步特快。青年時期已初具才學,受人尊敬。果列多傑手腳勤快,且有一幅熱心腸,常幫鄉親辦事,深得眾鄉親稱讚。其時,安多地區最具聲望的“寧瑪派”大活佛古浪倉活動於下六族一帶,與果列多傑經常往來。
古浪倉曾走南闖北,與國民黨中央的許多官員有密切的關係,與西藏、甘肅、四川、青海等地的軍政要員和宗教名僧也有一定關係。他早期遊歷全國,受到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思想開明,接受新事物快,十分注重民族文化問題。他一貫主張、倡導藏族民眾應打破舊的傳統習俗,學習先進的社會科學文化知識,開化民智。他還親自考察、研究、標註了許多自然、地理、地質現象,以備將來開發利用(據知情人談,古浪倉家中當年有一張貨架,形如中草藥櫃屜,上置各種生物、礦藏標本,並注有採集地點、時間以及名稱等)。是一位具有先進思想的佛教高僧。他不但受到“寧瑪派”教眾的高度崇敬,也受到“格魯派”、“本卜教”信徒以及廣大漢藏民眾的尊崇。
古浪倉發現果列多傑精明幹練、辦事熱心,深得民心,便十分器重。常托他辦一些事情,二人之間的交往愈加密切。果列多傑因受古浪倉的影響,思想逐漸開闊。
1936年,原乙什扎世襲百戶病逝,其後人中沒有能擔此任者,古浪倉遂推薦果列多傑任百戶之職。各莊村民均很擁護。從此,果列多傑在古浪倉的幫助、扶持下掌握起乙什扎各莊的民間事宜。因其辦事幹練果決,而且公正妥當,很快在民眾中樹起威信。
其間,乙什扎莊民為計畫建修“麻尼寺”派人四處募捐。果列多傑先後前往甘肅涼州、夏河、天祝等地募化。在較廣泛的社會活動中,他看到了許多先進的漢文化事物,也第一次看到了汽車、機車在公路上賓士情景,使他大開眼界,受到了很大的啟示。其後,他還多次活動於縣府、省府等,思路不斷開闊,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認為自己的民族雖然有悠久燦爛的文化,但與漢、回等民族雜居的社會環境中,和民族的交往中,由於語言和文字的互不相通而產生隔漠,甚至相互歧視。而且自己的民族長久地受宗教的影響和習俗的約束,囿於高山深谷之間,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易接受先進的社會文化,與整個社會發展的步伐差距越來越大。遍觀社會,藏族中很少有人在社會上幹事,而在軍政界中任較重要職務的更為鳳毛麟角,這是本民族的悲哀。於是,在他的頭腦中慢慢萌發了一個創辦漢族文化教育學堂,以開啟自己民族思想,培養民族人才的大膽構想。這個構想,使古浪倉興奮異常,大加肯定。先向他介紹了青海蒙藏文化教育促進會,回教教育促進會的宗旨。指出,這個構想符合國民黨中央開發邊疆少數民族文化智力的宗旨,會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同時表示自己也會幫助他創辦起一所真正的國立學校。
然而,村民們知道這個訊息後,群情激憤,大加反對。同時推舉各莊頭面人物直接與果列多傑辯理。他們提出了主要一個理由是怕學堂會把自己的子女漢化了。這是一個最難一下子講清的大道理,難以說服眾人。但是,果列多傑憑著百戶的威望,更憑著他認準了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寧死不回頭的決心,一個村莊一個村莊的勸解,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地講道理,先後說服了一部分人。但還有一部分人仍然抱定死理不讓步,而且聯絡乙什扎寺院有身份的喇嘛土旦,巴拉等(二人均屬果列多傑親屬。幾十年後他們回憶起當年反對辦學的情況時甚感歉疚)來大加干涉,不準辦學。宗教在藏族民眾中具有濃厚的影響力,寺院上層人物在民眾中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和懾服力,土旦等人的干預給果列多傑造成了很大困難。果列多傑不得不求助於古浪倉活佛。古浪倉毫不猶豫地出面支持果列多傑,向寺院以及莊民進行了多方面的解釋和說明,終於使僧眾、莊民同意其辦學堂之事。
為儘快把辦學之事付諸實施,果列多傑最初根據縣回教教育促進會的意思,與金家莊回族頭人商定在金家莊辦起了一所回族促進會所屬國小。選送了一批回、藏族兒童入學。但時隔不久,藏族兒童因語言、生活習俗等諸原因,未能堅持學下去。
接著,果列多傑親自動身,向縣、省主管部門申請教師、經費等。同時向各寺院、村宅募化木材等,準備在乙什扎創辦藏族國小校。為了很快建起學校,他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四處奔波。半年之內,先後得到了樂都曲壇寺、石大倉各村莊的一大批建校木材及錢物等。於是他立即請工匠動手製作桌、凳,並規劃建修學校之事。
同時,得到縣、省府批准。他先後訪問邀請樂都國文教師李勝遠、藏族“寧瑪派”喇嘛挖果及數學、地理、歷史、自然等課教師來乙什扎。果列多傑偕全體教師走家串戶,動員了第一批學齡兒童。於1938年春在香塔麻尼寺內正式開辦了藏族國立國小堂。果列多傑自任校董,李勝遠任校長。
1941年,新校在香塔村下方河灘側平緩處建成。由於該校三年來教學認真、質量較高,在周圍村莊中引起反響,石大倉等地的一些漢、藏學生也要求入學。再加上與青海蒙藏文化教育促進會、回教教育促進會等上級有關部門加強了聯繫,得到了幫助和支持,遂將初級國小改名為“乙什扎國立兩級國小校”。課程完全按照國立兩級國小校的設定進行,而且每天下午另設兩節藏文課程。
果列多傑不僅創辦起了這所學校,而且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工作。期間,他雖被任命為東堡鄉鄉長,行政事務繁忙,但他仍把學校工作放在第一位。他除了管理學校的一切校務外,還兼任一部分藏文課的教學工作。他雖不識漢文,但還是每天堅持檢查學生的作業本。根據老師批判的符號來判斷學生中學習狀況,也同時考查了教師工作。有時,他跟在教師身邊聽學生背誦課文。因為果列多傑辦事認真,一絲不苟,在民眾中具有很高威望,不但學生敬畏,教師也很尊重他。因此,教師們都能聽從他的領導,再加上外地教師常被果列多傑請到自己家裡,吃住方面受到熱情關照,教師們都情願出力,教學都很認真。
民眾雖然同意了辦學之事,但人們的思想不可能在很短的幾年內完全認識到漢文化教育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所以有些莊民常以各種藉口阻止學生入學或不時拖學生乾各種家務活計,甚至還有偷偷送子入寺當完德之事。這直接影響了學齡兒童入學率。為此,果列多傑在求得古浪倉的支持和同意後,憑著百戶的地位,制定了一些硬性的土規矩,其中主要的有兩條:(1)凡屬百戶管轄範圍的學齡兒童。必須報百戶掌握。每天規定的入學年齡後必須送入學校,如有兩個以上兒子者,可允許一個務農或入寺當完德,但首先考慮送學校。如有一個兒子者必須送入學校。不允許務農或送入寺院,凡能入寺院的,首先須經百戶同意,否則不得入寺。(2)凡已入學的學生如果中途流失,必須由家長說明真實原委。若僅以無勞力或生活困難等為由不讓學生繼續上學者,百戶則有權處罰家長並追回學生。此外,果列多傑還經常早晚親自在校門口巡視,凡遇有遲到、早退者,當面嚴加批評教育,甚至將家長招來進行訓斥說理。因而,從創辦到1949年果列多傑去世的11年時間內,乙什扎國小的入學率和鞏固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在全省少數民族國小校中也是獨有的。
為了鞏固正常教學秩序,保證教師隊伍和學生隊伍的穩定,除了政府所撥發的教育經費外,果列多傑還多方籌集資金供教學費用。如向所管轄內的莊民攤派一定數量的錢、糧(無論有子女上學,一律對待)做學校基金;或通過私人關係,從馬步芳的一位軍官手中爭取來一部分馬步芳賞予他的荒地,又在公麻昂、吉加等處開墾出約20畝荒地地做為校田租出。每年收取一定租息,一併做為學校基金,用以承擔學生的課本、筆墨紙張及其它學習用品,給教師增加一部分生活補助。先後購置了部分圖書、教學器材等,還用以校舍的修繕,桌凳的維修及學校活動經費等。這筆基金直接為教學所用,安定了教師的思想,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保證了學生的學習。學校秩序一直良好,教學質量優秀,是全縣少數民族學校中成績突出,在全省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果列多傑思想開闊,眼光長遠。他為了把學校長久的辦下去,還動員全體莊員和師生在荒山坡地植樹造林。先後植成幾片林地、均做為學校校林。這是乙什扎莊民著手植樹造林的開端(以前該地不重視栽樹,故無樹)。這些樹木逐漸成材後,用以修葺校舍、桌凳等,節約了不少經費。迄今,乙什扎河灘仍保留著近千株當年的樹木,均屬校林。
果列多傑視學生如財寶,畢身心以愛護之。為了使學生能得到更高一級的深造,他與縣簡師、青海蒙藏師範、崑崙中學等學校掛鈎搭線,為學生出路著想。每畢業一批學生後,他親自送往各校,並予以妥善安置後才放心回家。對一些家境比較困難的學生給予生活資助。他只希望學生奮發學習、成材、就心滿意足。從創辦學校到1949年,果列多傑親自保送了5批國小畢業生進入各種中專學習,培養出了一大批漢、藏文兼通的兩用人材。解放後,很多學生參加了革命工作,其中一部分人先後擔任了黨政部門的領導職務,為革命做出了貢獻。
1949年4月20日,果列多傑因病去世,享年61歲。
宦爵才郎
宦爵才郎 1929年生,藏族,青海化隆人。中共中央黨校高級班畢業。1950年出席了布拉格世界學生代表大會。歷任共青團青海省委常委、統戰部長,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共青海省果洛州委副書記,中共青海省海北州委副書記、書記、州長,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七、八屆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等職。是第七、八、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2008年10月14日在西寧逝世,享年80歲。
多傑堅贊(待完善)

地圖信息

地址: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