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訛,現代生僻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乖訛
- 亦作: 乖譌
- 釋義:差錯
- 出處:《唐摭言·點檢文書》
詞語解釋,範例,
詞語解釋
1.差錯。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點檢文書》:“或文字乖訛,便在點竄矣。” 宋 姜夔 《聖宋鐃歌鼓吹曲十四首序》:“鼓吹所録,惟存三篇,譜文乖訛。”
(2).不正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 紹興 歲丙辰, 廣右 大歉,瀕海尤告病,迄丁巳之春,斗米千錢,人多莩亡,而 嶠南 風候素乖譌,至是殊正。”
"乖訛說"或"預期失望說" "乖訛"指不和諧、不協調,源自德國的一種關於喜劇性產生的原因的解釋。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曾有論述:"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里必須有一種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著。……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他認為可笑的東西,是荒謬的、不倫不類的、乖訛的,常常出乎人的預料之外,讓人們的心理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
斯賓塞曾在此基礎上,將乖訛分為"上升的乖訛"和"下降的乖訛"。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但用乖訛囊括一切喜劇性也是不恰當的,而有些乖訛卻是讓人悲痛的。
範例
風靡網路的“伏地挺身”一詞的由來
“伏地挺身”來源於貴州省公安廳新聞發言人王興正對甕安事件中女學生溺水死亡細節的描述:
“李樹芬在與劉某閒談時,突然說‘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劉見狀急忙拉住李樹芬,制止其跳河行為。約十分鐘後,陳某提出要先離開,當陳走後,劉見李樹芬心情平靜下來,便開始在橋上做伏地挺身。當劉做到第三個伏地挺身的時候,聽到李樹芬大聲說‘我走了’,便跳下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