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戰兵鈍”出自《孫子兵法》第二章作戰篇,意思是: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久戰兵鈍
- 智慧故事:《孫子兵法》
- 原典:速戰速決,久戰兵鈍
- 目的:所有力氣一起迸發,一舉打下對手
原典,註解,譯文,意義,古語智慧,智慧故事,
原典
其用戰也勝①,久則鈍兵挫銳②,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③,則諸侯乘其弊而起④,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⑤,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⑥。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註解
① 其用戰也勝:勝,取勝,這裡作速勝解。意謂在戰爭耗費巨大的情況下用兵打仗,就要求做到速決速勝。
② 久則鈍兵挫銳:鈍,疲憊、睏乏的意思。挫,挫傷。銳,銳氣。
③ 屈力殫貨:殫,枯竭。貨,財貨,此處指經濟。此言力量耗盡,經濟枯竭。
④ 諸侯乘其弊而起:其它諸侯國便會利用這種危機前來進攻。弊,疲睏,此處作危機解。
⑤ 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不巧。速,迅速取勝。巧,工巧,巧妙。此句言用兵打仗寧肯指揮笨拙而求速勝,而沒見過力求指揮巧妙而使戰爭長期拖延的。
⑥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長期用兵而有利國家的情況,從未曾有過。
譯文
因此,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於持久作戰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於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意義
古語智慧
用兵作戰很多時候是與時間在較量,因為戰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相應的戰爭就會加重國民生產的負擔,長久在外作戰必定會導致國庫虛空,因此沒有了後方支持力量的話,戰爭是很難再繼續的,失敗是必然的。士兵在外長期作戰必定會勞累過度,且離家時間長了思鄉情結嚴重,必然就無心迎戰,這樣同樣會導致戰爭的失敗。因此作戰提倡速戰速決,一方面可以減少財力的消耗,另一方面快速作戰軍隊士氣高昂,那么勝利的機會也會加大。孫武提出的“速戰速決”,對用兵作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有人說:“政治行為是一個長期的行為。”的確沒錯,這是針對持之以恆的管理而言的,但是國家活動中時常有突發性的事件發生,因此,在能力允許的範圍下,也必須速戰速決,以最快的時間爭取到最好的結果。比如,在打擊犯罪時,必須速戰速決,絕不手軟。長期的與罪犯糾纏,一方面可能會導致罪犯更猖狂地作案,另外一方面,長期糾纏必定會使得執法機關疲憊不堪,長期的人力和資源的消耗也是一個浪費。
企業在商業競爭中同樣以時間作為贏得先機的標準,比競爭對手更快地搶資源、搶市場、搶客戶、搶利潤,自我就有更大的衝擊力。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加快資金的周轉;一方面,可以使得自身的策略隱藏得更好,不易被敵人發現;另一方面,造成更大的競爭力量,爭取所有力氣一起迸發,一舉打下競爭對手。
智慧故事
“奉戴天子”之策《孫子兵法》認為,用兵作戰多是在與時間較量,一是因為時間太長,會消耗更多的力量,實際上是削掉自己的實力;另一個方面,時機通常都是稍縱即逝,我們必須把握扭轉乾坤的機會。曹操和袁紹之爭就是很好的例子。
漢朝末年,王室衰微,諸侯並起,誰都想趁機稱帝,但又不能明目張胆的取而代之,因此奉戴天子以討伐群雄尚不失為一個爭霸天下的良策。誰先擁戴了天子,誰就會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當時董卓首先擁有了這個機會,但是終因能力不及而沒有得天下。董卓之後,袁紹和曹操集團的謀士分別也向他們獻計,建議他們行“奉戴天子”之計。
畢竟在天下大亂,奉戴天子還是有一定風險的,而且兩集團相爭,注定有輸有贏。為了達到目的,集團內部謀士們爭相發表自己的意見。袁紹集團內部,雙方辨得頗為激烈。在奉迎天子的問題上,幾乎在荀彧等向曹操提出此建議的同時,袁紹的首席幕僚沮授也向他建議:“主公的世家好幾代都榮任輔佐皇帝的宰相,忠義之名天下皆知。如今,皇上和朝廷被迫西遷長安,宗廟遭到破壞。而全國各地州郡,雖都以勤王之名起事,但實際只求擴張自我勢力,根本沒有人有保衛皇室、安定天下百姓之心。如今本州初定,我們已有了較穩定的力量,就應該奉迎皇帝到鄴城安頓,一方面表示我們安定天下的志願,一方面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用堂堂正正的名義,來討伐不守臣節的州郡,相信沒有人能抵擋得住我們的。”袁紹聽後點頭同意他的觀點。
但是反對方審配及大將淳于瓊同時提出意見:“漢王室衰頹已久,即使想幫他們重建也是很困難的。如今天下群雄割據,各擁龐大軍團,有道是‘秦亡其鹿,先得者王’,現在應是大家再公平打天下的時候了。如果把皇帝請到鄴城,任何行動理當請示,這樣會嚴重損害軍事行動的機密性和機動性,得不償失。更何況皇帝身旁還有很多公卿大臣,過分尊重他們會使我們的權力變小;不尊重他們則會有違抗皇權的麻煩,實在值得考慮。”
沮授聽後立刻反駁道:“奉迎皇帝,必得天下大義之名,這個利益對我們的發展比什麼都重要。以時機而論,目前皇帝正愁沒有去處,執行起來最輕鬆;如果不乘機行事,一定有不少人會搶著去做。通權變者從不放棄任何機會,能立大功者在於不延誤時機,希望主公儘速考慮這件事。”
袁紹一向優柔寡斷又怕麻煩,兩者都是自己的忠臣,意見也都十分有道理。其實,聽誰的意見都無關重要,他最大的願望是鞏固黃河以北政權而已。有了這個想法,袁紹一直左右搖擺,遲遲難以定決,最終,曹操搶占先機,挾持了漢獻帝,而袁紹最終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