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輪廓

主觀輪廓

主觀輪廓(又稱認知輪廓、錯覺輪廓)是一種在同質物理刺激的視野中,根據圖像特徵的整體約束感知到完整輪廓的視覺心理現象。這一現象體現了人類視覺系統驚人的感知識別和修復圖像缺失部分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主觀輪廓
  • 外文名:subjective contour
  • 首先描述者:舒曼
  • 時間:1904年
  • 別名:認知輪廓、錯覺輪廓
定義及介紹,產生原因,

定義及介紹

主觀輪廓(subjective contour)指的是,觀察者對輪廓不明確的刺激,憑藉個人的認知經驗而賦予其一種輪廓的知覺。多數學者認為,它是在一定感覺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知覺假設的結果,它們有一種完整起來轉變成簡單的穩定的正規圖形的傾向,從而使人們作出某種假設,產生主觀輪廓知覺。
舒曼(Schumann)在1904年首次描述了主觀輪廓現象;1955年義大利心理學家凱尼查(Kanizsa)提出了主觀輪廓最著名的標準圖例。如圖1,人眼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出一個三角形的輪廓。它像一個白色的三角形平面,存在於另外被掩蔽的三角形和觀察者之間。
主觀輪廓
圖1 主觀輪廓圖

產生原因

多數學者認為,它是在一定感覺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知覺假設形成的。
凱尼查認為它形成的必要條件是視野中出現某些不完整的因素。這些因素有一種完整起來轉變成簡單而穩定的規則圖形的傾向,從而使觀察者作出某種假設,產生主觀輪廓。
考倫1972年研究表明,刺激圖形提供一些輕微的深度線索,有助於知覺系統產生主觀輪廓。
中國心理學者張厚粲等人1980年的實驗研究表明,主觀輪廓的形成與圖形中深度信號的強弱有關。若作為主觀輪廓的圖形“覆蓋”在背景圖上,就容易形成主觀輪廓。
主觀輪廓的產生原因尚無定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與過去的經驗有關,若所見物體在某些方面類似看過的物體,則有關該物體的知識經驗就會被調用,而這些知識經驗有助於對輸入的刺激做進一步加工;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由個體腦的活動規律決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