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線面

丹陽線面是起源於南宋時期。生產線面較為出名的產地有連江丹陽、福州後嶼、閩候等地,它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陽線面
福州的線面起源於南宋時期。生產線面較為出名的產地有連江丹陽、福州後嶼、閩候等地,它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聞名。

丹陽線面
面架上的線面最長可達7米,挽好的丹陽線面拉開最長可達2米,細僅0.6至0.7毫米直徑,挽面時在面頭上紮上紅線,由於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叫“長面”和“壽麵”。

線面廣為連江人喜愛,寓意吉祥。逢年過節全家團圓,煮上一鍋雞湯麵,人人夾起線面,表示全家人情相連,無論天各一方,亦也難忘。剛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娘家人總會端上一碗線面給姑娘吃,含有姑娘雖然出嫁了,心永遠與娘家人連在一起之意。
每到生日時,家人總會煮上一碗太平面,以示平安長壽之意。遇到長輩做壽,親朋好友則送上線面,祝長輩壽如線面永遠高壽。線面還有以下別稱:祝壽送線面稱“壽麵”,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謂“太平面”。

福州的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宋代名詩人黃庭堅的《過土山寨詩》:“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說的就是線面。

民間對線面的製作流傳著一段神話故事。相傳玉母娘娘的女兒九天玄女,為了給母親賀壽,煞費苦心準備禮物,最後她用自己智慧和靈巧的手,精製了細如絲,長如發的線面。線面就是九天玄女指點創製的,所以福州的線面工人拜九天玄女為“切面始祖”.家裡供牽九天玄女神像,神像旁懸掛對聯,左邊是:“金梭玉帛”,右邊是“牽絲如縷”,橫批是“巧奪天工”。

親友遠行之際,送上一碗線面,兩個鴨蛋,算是善祝善禱。所謂鴨蛋,諧音“壓浪”,讓出洋過海的一帆風順,旅程平安。“吃鴨蛋,講太平”,就是這么來的。過生日時也要來這么一碗壽麵,一般用雞湯,稱為“太平面”。切面是萬萬要不得的,切面啊就是“切命”,多不吉利啊!

丹陽線面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牽絲縷縷等特點。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後撈起,倒入燉好的羊肉、雞肉、或豬上排湯中,調些連江老酒、蔥花等,芬香味美。本地風俗,過生日時要吃線面煮成的壽麵,一般用雞湯,再加上兩個鴨蛋,稱為“太平面”,象徵著平安長壽。
男婚女嫁,男方給女方送雞、線面,此面叫喜面。親朋好友第一次臨門暢敘友情,煮一碗線面招待,此面叫餉容面。外出遠行,或迎送賓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順風和家居平安。

結婚時互相餵食線面,把面拉的長長的,寓意“天長地久”
丹陽線面以其精湛的製作技術,美妙的滋昧,聞名連江,每一根面上都有一種家鄉特有的味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