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南朝石刻文化

丹陽南朝石刻文化

丹陽南朝石刻文化是位於丹陽的石刻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陽南朝石刻文化
  • 位置:丹陽的石刻群
在江南大地上,有一座座高大的精美的石獸雕刻,它們雄渾魄麗、流暢生動、蓄勢待發,乃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他們的藝術價值可以和同時代的北魏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它們就是馳名中外的丹陽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是宋(420—479)、齊(479—502)、梁(502—557)、陳(557—589)四個政權的總稱(歷史學也把南朝與東吳、東晉並稱為六朝時期(指南方))。這裡所說的南朝陵墓石刻,是指這幾個朝代的帝陵和王侯墓前的石雕。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神道即墓道,意為神行的道路。設立在神道兩側作為陵墓標誌的石刻,便稱神道石刻。由於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享有,因此神道石刻往往雕刻精美,形制巨大,是權貴的象徵。中國的雕塑藝術源源流長,只有在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年代,才能產生像這樣近似完美的雕刻藝術品。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三種:天祿、麒麟與辟邪。三種石獸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凶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利爪畢現,縱步若飛,似能令人聽到其行走的腳步聲,神態威猛莊嚴。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天祿頂部雕飾雙角,麒麟為獨角,而辟邪則無角。天祿又稱“天鹿”,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與“大命”和“祿位”有關,因而古代最高統治者將這些象徵性的石獸置於自己的陵前,一方面作“守護”墓主之用,是祿位的象徵,另一方面無疑是顯示墓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成為萬民共戴的至尊。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祿與麒麟僅見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諸侯王墓,等級嚴明,不能隨意僭越更改。
自丹陽的蕭氏家族成了齊、梁兩代的帝王,皇帝死後,不忘葉落歸根,紛紛在故鄉丹陽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禮制,丹陽帝陵鎮墓神獸為天祿、麒麟。而南京多為齊、梁兩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鎮墓神獸為辟邪。所以,天祿、麒麟便成了丹陽的象徵,辟邪就成南京的象徵。即“丹陽的麒麟,南京的辟邪”。
石雕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在殷墟考古中就發掘出石虎、石人等石刻,漢代畫像石刻更以其雄渾、拙樸、博大的藝術風格著稱於世。魯迅先生曾高度讚美祖國陵墓石刻藝術:“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束,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不示弱。例如漢人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駝鳥,則辦法直前無古人。”魯迅在此指的雖然是漢唐兩朝石刻,但六朝石刻卻是漢唐之間的一個重要過渡,它們比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駿”還要早一百多年。在整箇中國石雕藝術史中,南朝陵墓石刻的地位舉足輕重,煙煙生輝。它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光垂後世。
南朝陵墓石刻不僅是中國石雕藝術史上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它們於1988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朝陵墓石刻屹立在鄉野農田中,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淋的自然破壞,戰爭變革和人為破壞,南朝陵墓石刻已經風蝕嚴重,大部分石刻殘缺不全。儘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還是以它的殘美古韻呈現出完美的造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