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稜文武廟,是丹稜縣現存的古建築精品之一。而文廟和武廟建在一處,這在四川省乃至全國都是稀有的。丹稜文武廟是風水寶地,古代是辦官學的場所,解放前後是培養人才的好地方,是辦學校的理想之地,也是丹稜縣古代八景之一的風景地。它是三蘇故里人民讚頌的蘇東坡的啟蒙學校。
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的文廟起源於唐朝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那年(公元739年)。“舊時祭祀孔子的廟”,(《現代漢語詞典》)即文宣王廟簡稱文廟。中國的武廟也起源於唐朝,“武廟同文廟相對”。(《辭海》)“舊時供奉關羽的廟,也指關羽、岳飛合祀的廟”(《現代漢語詞典》)。“關羽的事跡被封建統治階級所渲染,並加以神化,尊為‘關公’、‘關帝’。”(《辭海》)文廟設“學宮”,武廟設“武宮”,是祭祀孔子和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以及辦官學的地方。丹稜縣文武廟的活動在唐朝時,在丹稜“白鶴寺”內舉行。丹稜縣文武廟始建於北宋雍熙(984-987)年間,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重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擴建。“白鶴寺”建於唐朝大中(847-859)末年,北宋重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1036-1101年)為記,明朝永樂(1403-1424)初改今名。今名是:文廟、武廟、勸學所。地址在古代齊樂郡城或齊樂縣城的東北角,即今天四川省眉山市丹稜中學校園內。它曾是蘇東坡的母校——丹稜文武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稜文武廟
- 地位:是丹稜縣現存的古建築精品之一
- 源於:唐朝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那年
- 記載:文獻資料
文獻資料,人物,
文獻資料
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的文廟起源於唐朝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那年(公元739年)。“舊時祭祀孔子的廟”,(《現代漢語詞典》)即文宣王廟簡稱文廟。中國的武廟也起源於唐朝,“武廟同文廟相對”。(《辭海》)“舊時供奉關羽的廟,也指關羽、岳飛合祀的廟”(《現代漢語詞典》)。“關羽的事跡被封建統治階級所渲染,並加以神化,尊為‘關公’、‘關帝’。”(《辭海》)文廟設“學宮”,武廟設“武宮”,是祭祀孔子和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以及辦官學的地方。丹稜縣文武廟的活動在唐朝時,在丹稜“白鶴寺”內舉行。丹稜縣文武廟始建於北宋雍熙(984-987)年間,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重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擴建。“白鶴寺”建於唐朝大中(847-859)末年,北宋重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1036-1101年)為記,明朝永樂(1403-1424)初改今名。今名是:文廟、武廟、勸學所。地址在古代齊樂郡城或齊樂縣城的東北角,即今天四川省眉山市丹稜中學校園內。它曾是蘇東坡的母校——丹稜文武廟。
據文獻資料記載:北宋(960-1125)趙匡胤一即皇位,就開闢儒館,下令各州縣設立官學鄉校,興辦教育,改革科舉制度。扭轉了重武輕文的風氣。北宋和南宋時代,是丹稜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無論在文學,還是史學、書法等方面都是人才輩出,如繁星璀璨,雄視天下。北宋時期丹稜文武廟沒有“儒學教授”,“武學教授”,舉辦官學,培育文武雙全的學子。三蘇鄉的“三蘇場中蘇祠是蘇東坡父子的老家”(《眉山縣誌》“三蘇鄉在北宋、宋時是丹稜縣的轄區。”(《史話丹稜縣疆域的變遷》)“相傳蘇洵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始於丹稜文武廟”,“相傳丹稜文武廟是蘇東坡的啟蒙學校”,“相傳三蘇父子都到過丹稜縣文武廟讀過書”,“丹稜文武廟是三蘇父子的母校”。(北京《發現》雜誌)丹稜文武廟是三蘇成才的風水寶地。例如蘇東坡“我夢入國小”時,在此讀2年國小;“相傳蘇東坡十幾歲(11-12歲)讀中學時,又來丹稜文廟官學裡學習”。(北京《發現》雜誌)相傳蘇東坡在丹稜文武廟內共寫出六篇作品:丹稜《白鶴寺記》、《石榴》詩、《槐》詩、《鶴嘆》詩、《秀蘭》(文學隨筆)、《秋日寄友人》詩等。時傳:“三蘇才名天下揚,丹稜文武廟獻力量”的口頭彈。
據《四川通志》和《丹稜縣誌》記載:文武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北宋皇佑初年(公元1049年)起,丹稜小縣連續考中進士四名,即史克恭、楊美球等。此後的70多年中,丹稜考中進士18人。時稱“小東坡”的唐庚,是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入朝為宗子博士,他學習蘇東坡的文筆,在詩和古文創作上很有特色。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考中六個進士,有李燾、程掌、唐文若、周富幫、楊靖、樊漢炳等。南宋時,培養出三名丞相:李燾、李壁、李埴(有龍鵠山《三相祠》為證)。李燾是歷史學家,用40年時間寫成《續資治通鑑長編》(千卷巨著)。孔聖廟內立石質雁塔一座,它記載宋代丹稜縣考中進士二十八人,舉人一百多人。因此丹稜享有“才子之鄉”的美名,具有風水寶地的丹稜文武廟是值得眉州丹稜人民稱譽的。時傳:丹稜龍鵠山三父子,“以文學知名,蜀從比之‘三蘇’。”(《可愛的眉山》)“前七李”是指李燾和六個兒子。他們先後考中進士,並在朝庭為官。丹稜有“前七子,後三彭”的美稱。“前七李是李燾、李¥、李¥、李塾、李壁、李垡、李¥”“後三彭”是清代著名學者彭端淑、彭遵泗、彭肇珠考中進士後,然後以文學知名於巴蜀。
人物
風水寶地丹稜文武廟在清代培育出清代中葉著名詩人、文學家彭端淑。他與李調凶、張問陶並稱清代四川三才子。他的著作《為學》選入解放前後的中學課本,激勵中華學子勤奮《為學》。《中國民間文學集成》記載:彭端淑的母親“長奶夫人生下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婿都進入了翰林,有了功名”,可見“九子十翰林”指的十個翰林學士也是風水寶地——丹稜肢文武廟培育出來的人才。北宋起到清代止丹稜一共考中武進士十九名。他們在保家衛國中作出貢獻。北宋的抗金名將劉汲(字直夫,丹稜人)建炎元年(1127年),受命於危難之間,出任京西安撫使兼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州官。同年金丘大舉入侵,他率兵奮戰。他說:“我要讓金兵知道不怕死的安撫使在此為國捐軀!”說完沖入陣中,揮劍斬敵,力竭身亡。朝庭贈大中大夫,謚忠介。丹稜文武廟還培養出南宋著名愛國、廉潔官吏孫道夫,“18歲時舉貢,以博學入辟雍(太學預備學校)”。仕宦三十年,“居宦一意為民”。人民對廉潔為明敏,剛直果斷的孫道夫,更是崇敬倍至,尊他為晶瑩剔透的“水晶燈籠”。
風水寶地文武廟在當代培養的吳家四兄弟為四個大學生,四個碩士,丹稜考入清華大學的第一人吳加夫。吳玉緒老師的四個兒子就在丹稜武廟內學習生活了五、六年,生活條件差,但他們在風水寶地里乾出驚人的事跡,為人們傳頌。
丹稜文武廟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991年,市、縣政府撥款對武廟大殿完成搶救性維修。古建築大成殿坐北向南,通高20米,東西長30.2米,南北寬21.3米,是殿堂副階雙槽梁架結構。殿內負托明、次、稍間的九根中心柱。最大的直徑為54.1厘米,蓮畔式柱礎直徑70厘米,多有紋飾雕刻,而且精巧華麗。建築舉架平緩,出檐深廣,頂脊中央是高聳雲天的五重寶頂。琉璃金燦,畫棟飛檐,紋飾雕刻精巧華麗,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它是丹稜人民的一大驕傲。
在武廟搶修之間前,吳培者老師一家六個人就住在武廟內。筆者和吳老師是四川師範大學本科中文系畢業的同班同學,和吳老師一齊在丹中和城區中學任過教(同教語文)。筆者曾到武廟內見到他的四個兒子的學習情況。條件差,大殿用曬席隔成的房間,自然光線差,牆壁破舊不堪,有的地方在漏雨,急待維持。但他們變壓力為動力。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書桌,書看到那裡時,也翻開書放在書桌上,休息後又進武廟內接著看書,繼續攻關。功夫不負有心人,風水寶地出人才。吳家四兄弟先後考入重點大學,成為碩士。老大吳家鏐,1983年考入電子科大,成為計算機碩士;老二吳承達,1987年考入西南財大,成為企業管理碩士;老三吳林,1988年考電子科大,成為計算機碩士;老四吳加夫,他成為丹稜縣有史以來考入清華的第一人。清華大學畢業後,成為工程物理學碩士。其時,他們四兄弟在丹中校高中讀書,放學回家就等於回到武廟,在這塊風水寶地里學習了幾年。他們的父親吳老師在城區中學任教,他們的母校在丹稜鎮國小任教,一家六個人就住在武廟內。他們四兄弟日日夜夜為考大學努力奮鬥刻苦攻關,精神十分可佳。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想到他們在北宋蘇東坡的母校(丹稜文武廟)內學習,幹勁倍增。蘇東坡的“求知”名言在他們的耳邊響起:“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人生智慧寶典》)的話語。他們不正是努力使自己成為百世的老師,說的話讓天下人效法嗎?!實踐世界文化名人蘇東坡的名言。
風水玉地的歷史變遷和名人軼事,也為人們重視。這事從八仙中的韓湘子《仙鶴轉世》說起。在古代的高萬仞的鳴鶴峰的一棵大楓樹上,有一隻通靈識性白鶴,他的前生是鎮守海寧的玄珠子,修道千年,結果反為禽身。後經鐘漢離、呂洞賓搭救,把“鶴兒”送去“官宦人家為子”,這樣仙鶴才轉世,“這便是八仙中的韓湘子”。(《八仙傳奇》)這支仙鶴受呂洞賓的委派曾引度過,唐朝開元間(713-741年)的丹稜女道士成無為升天成仙。韓湘子九度他的叔叔韓愈成仙。“湘子度脫韓愈後”,“回嵩山,把所學《玄經》再加研究,直到宋朝時,才又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功勞”。(《八仙傳奇·奇九度文公》)又引度北宋蘇東坡成仙。所以蘇東坡出生那天有白鶴在房頂盤旋,然後飛到離“三蘇鄉三蘇村”十幾里的丹稜城東“白鶴寺”林中,作為六歲時啟蒙伴讀,公元1042年蘇東坡來到文武廟內讀國小。丹稜文武廟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已有1020年歷史,先後16次搬遷、重建、擴建和維修。現存的武廟大成殿五間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建成的,已有300多年歷史。很具有中國特色。文獻資料記載:“文廟(亦名孔聖廟),又稱學宮,奉祀孔子,每年春秋祭,農曆二、八兩月的二十七日參加祭祀”,“武廟,又稱關帝廟,奉祀關羽,每年春秋兩季由知縣率文武官史,舉貢生員,知名人士,齋戒、殺豬、屠牛為供品進行祭祀。”清以前設學宮於孔子廟,所以人們又稱孔廟為“白鶴儒林”,丹稜“文武廟聯體”,“為丹稜古八景之一”。(《央棱縣誌》)。
風水寶地成績卓著,功績累累耀古今中外。所以北宋著名八大散文家占三席的三蘇父子為風水寶地文武廟增光添色。南宋李燾父子三丞相為風水寶地——文武廟提高了在全國的知名度;清代風水寶地培育了彭端淑三兄弟著名學者、詩人,還培育了“十個翰林”學士,這些成為丹稜人民的驕傲。近代文武廟培育了吳家四兄弟為四個大學生、四個碩士,成為丹稜文武廟的驕傲。文武廟聯在一起辦官學,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創造事業成功,需要‘九商’,即‘德商’、‘智商’、‘健商’、‘志商’、‘情商’、‘逆商’、‘悟商’、‘心商’、‘財商’等”(北京《發現》雜誌)。在文武廟四年(國小教師2年、中學2年)的學習,使蘇東坡“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全能作家和藝術家”,“氣功學家、養生學家、醫學家”等(《眉山廣播電視報》)。如果說“身體是載科學之車”(毛澤東語),那么我可以說“身體是載文學之車”,“從蘇東坡成功的道路,我們可以看到‘九商’是人生的大智慧,追求人生全面均衡的發展,才能構建人生成功的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