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礬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六。具有祛痰行滯的功效。主治五癇,諸癰。
基本介紹
- 名稱:丹礬丸
- 出處:《張氏醫通》卷六
- 組成:黃丹、白礬
- 功用:祛痰行滯
- 主治:五癇,諸癰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黃丹一兩(50g),白礬二兩(100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銀罐中煅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
現代用法:以豬心血為丸,硃砂為衣,每服9g,茶水調服。
功用
祛痰行滯。
主治
五癇,諸癰。
加減化裁
若伴有痰聲轆轆,加竹瀝、半夏豁痰開竅;眩暈者,加龍骨、牡蠣重鎮息風;便秘不通者,加大黃通腹瀉熱。
使用注意
氣虛或脾虛痰氣壅塞者,不宜使用本方。
重要文獻摘要
《慶雲閣醫學摘粹》:“癇證者,卒倒無知,口角流涎,或噤口遺尿,或手足牽引,或作五畜聲,少頃即愈,作止有間斷。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癇疾也。以溫膽湯主之。如五癇宜攻痰者,以丹礬丸主之。丹礬丸,黃丹一兩,白礬二兩,二味入銀罐中,煅通紅為末,入臘菜(即芥子)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按豬心血不黏宜加煉蜜少許合搗)。”
《醫學三字經助讀》:“丹礬丸能穿人心胞絡,導其痰涎從大便而出。”
《醫學三字經套用新解》:“如果是由於頑痰積固,蒙蔽心神引發者,可用丹礬丸來祛痰,然而不如磁朱丸用之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