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法心要

丹溪治法心要

《丹溪治法心要》,原題朱丹溪述,實系其門人及私淑者編輯整理。由明·高賓(叔原)校正重刻。是書共8卷,囊內、外、婦、兒各病症凡154種。病因證治論述精簡,文微義奧,且多發前賢之未明,堪稱集朱氏臨證之大成。

基本介紹

  • 書名:《丹溪治法心要》
  • 作者:朱震亨
  • 卷數:8
  • 時代:元
內容簡介,書序,目錄,

內容簡介

《丹溪治法心要》為元代名醫朱震亨著。全書共八卷,分列一百五十四證,包括內、外、五官、婦人、小兒等各科疾病,每種疾病,均詳述其病因、證治,以及個人獨到的臨證經驗。這是一部較早期的中醫臨床實用書。 朱震亨,字彥修,因世居丹溪,所以人稱丹溪先生。他的醫學技術,造詣較深,被公認為金元四大醫家之一。在四大醫家中他最晚出,徒而封於其他三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等人的學術經驗,收益較多。朱氏曾著有《格致餘論》、《丹溪心法》、《醫要》諸書,其中《丹溪心法》一著,已經後人多次羼增內容,《醫要》一書,又已散俠,無復得見;惟《丹溪治法心要》一書,不但原書完整,而且基本上包括《丹溪心法》和《醫要》二書的固有內容,因系朱氏晚年著述,所以內容更為豐富翔實,是丹溪學派比較全面的代表作。

書序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醫學之有丹溪,猶吾儒之有朱子,朱子蓋惟深於其道,而有真獨得之妙,則凡立言成,足以繼住開來,師法百世,莫之或違丹溪之為醫南者多矣。成化間又有《心法》之刻,弘治間又有《醫要》之刻。此外,又有《心要》一書,則所家藏而未出者,近歲雖已刊行,而魯魚亥豕,訛舛特甚。吾侄子正潛心斯道之久,而常寤寐于丹溪之心,故於是書尤注意焉。又誠不忍坐視其謬,以誤天下也,遂加手校而重刻之,俾同於人以共躋斯民於仁壽之域,雖極勞費所不辭焉,可尚也已。吾因錯伍三書而互觀之,《心法》言心而不曰要,《醫要》言要而不曰心,此則曰心又曰要焉。蓋雖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書之視二書,則尤精且備焉。蓋實溪精神心術之微,鑿鑿乎流出肺腑者矣,此《心要》之所由名也。後世求丹溪之心者,舍是書何以哉?雖然,尚有說焉。輪扁曰:不疾不徐,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臣不能授之於子,臣之子亦不能授之於臣,正謂上達,必由心造,非可以言傳也。書之所存,特妙用之跡爾,認以為心則誤矣。求丹溪之心者,在吾心有丹溪之心,而後可以妙丹溪之用,極深研幾,察微知著,虛明朗徹,觸處洞然,此丹溪之心,妙用之所從出者,亦必由學而後至也。人必研精覃思,學焉以至乎其地,則丹溪之心,不難一旦在我矣。使不求心其心,而徒求其跡,吾恐是書不免仍糟粕爾。吾故為讀是書者,又致丁寧如此雲。
嘉靖癸卯歲十一月朔旦江陰林下繭翁高賓撰。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
是書為明高叔宗原刻,海內絕少流傳,戊戌夏澍於舊篋檢獲之,反覆尋玩,粗識其意,按法施治,常獲奇效,士大夫稍稍有推澍知醫者,實是書之力居多。坊間僅有《心法》一書,《醫要》已少概見,先生晚年,取二書所未盡者,斟酌損益,成此定本。雖一家之言,不無先後出入,其精粹自非二書可比,時論以醫家之有丹溪,比之吾儒之有考亭朱子,著書幾歷年所,誠意一章,至暮年而始定,可知古人立言垂世,未敢苟焉而已也。惟原書沉鬱日久,邊角頗遭蠹蝕,幸字跡爛然,一開卷間英光寶氣,奕奕紙上,非有神靈呵護不及此。適蘇省大吏創設醫學研究所於城南,吳中名醫悉萃焉。澍備員其間,偶稱引及之,鹹以未睹是書為憾,且懼其歷久而湮沒也,爰為集資重印,以公同好,世之講丹溪學人或有取焉。
宣統元年己酉孟夏之月後學錢塘蕭澍霖謹識。

目錄

卷一
中風(第一)
癩風(第二)
傷寒(第三)
內傷(第四)
暑(第五)
注夏(第六)
暑風(第七)
胃風(第八)
濕(第九)
火(第十)
郁(第十一)
傷風(第十二)
時病(第十三)
斑疹(第十四)
大頭天行病(第十五)
冬溫為病(第十六)
瘧(第十七)
咳嗽(第十八)
卷二
痰(第十九)
喘(第二十)
哮(第二十一)
泄瀉(第二十二)
霍亂(第二十三)
痢(第二十四)
嘔吐噦(第二十五)
噁心(第二十六)
卷三
翻胃(第二十七)
疸(第二十八)
消渴(第二十九)
水腫(第三十)
臌脹(第三十一)
自汗(第三十二)
盜汗(第三十三)
吃逆(第三十四)
頭風(第三十五)
頭痛(第三十六)
頭眩(第三十七)
眩運(第三十八)
頭重(第三十九)
頭面腫(第四十)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心痛(第四十二)
腰痛(第四十三)
卷四
脅痛(第四十四)
腹痛(第四十五)
脾胃不調(第四十六)
背項痛(第四十七)
臂痛(第四十八)
痛風(第四十九、癢附)
傷食(第五十)
痞(第五十一)
噯氣(第五十二)
吞酸(第五十三)
嘈雜(第五十四)
勞瘵(第五十五)
諸虛(第五十六)
寒熱(第五十七)
卷五
咳血(第五十八)
吐血(第五十九)
咯血(第六十)
衄血(第六十一)
溺血(第六十二)
下血(第六十三)
腸風(第六十四)
痔漏(第六十五)
夢遺(第六十六)
精滑(第六十七)
濁(第六十八)
淋(第六十九)
小便不禁(第七十)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大便秘結(第七十二)
關格(第七十三)
癇證(第七十四)
健忘(第七十五)
怔忡(第七十六)
驚悸(第七十七)
煩躁(第七十八)
心病(第七十九)
塊(一名積瘕第八十)
茶癖(第八十一)
疝(第八十二)
耳(第八十三)
鼻(第八十四)
腳氣(第八十五)
卷六
痿(第八十六)
(第八十七)
手足心熱(第八十八)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厥(第九十)
諸目疾(第九十一)
口瘡(第九十二)
骨(第九十三)
咽喉(第九十四)
天泡瘡(第九十五)
齒痛(第九十六)
脫肛(第九十七)
癭氣(第九十八)
吐蟲(第九十九)
肺癰(第一百)
腸癰(第一百一)
乳癰(第一百二)
騎馬癰(第一百三)
附骨癰(第一百四)
腫毒(第一百五)
結核(第一百六)
瘰(第一百七)
破傷風(第一百八)
HT瘡(第一百九)
撲損瘡(第一百十)
杖瘡(第一百十一)
短朵(第一百十二)
凍瘡(第一百十三)
下疳瘡(第一百十四)
湯火瘡(第一百十五)
金瘡(第一百十六)
風狗咬(第一百十七)
瘡癬(第一百十八)
蟲毒(第一百十九)
中毒(第一百二十)
胡氣(第一百二十一)
卷七·婦人科
經病(第一)
胎孕(第二)
產後(第三)
血氣為病(第四)
崩漏(第五)
淋澀(第六)
轉胞(第七)
帶下赤白(第八)
子嗣(第九)
斷胎法(第十)
婦人雜病(第十一)
卷八·小兒科
初生(第一)
急慢驚風(第二)
疳病(第三)
痘疹(第四)
吐瀉(第五)
痢(第六)
諸蟲(第七)
腹脹(第八)
腹痛(第九)
諸積(第十)
癇狂(第十一)
夜啼(第十二)
口糜(第十三)
口噤(第十四)
中風(第十五)
歷節風(第十六)
赤游丹毒(第十七)
身體痿痹(第十八)
身熱(第十九)
解顱(第二十)
小兒雜病(第二十一)
斷乳方(第二十二)
雜方(第二十三)
附:醫案拾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