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洲群

趙金科吳燕生,194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附近。為一套淺變質岩系。從下到上包括白竹組合桐組三門街組拱洞組。整合伏於長安組之下;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覆於四堡群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洲群
  • 外文名:Danzhou Gr
  • 地層單位編碼:06-45-0201
  • 地層地質年代:Pt3
  • 階代碼:Qb
  • 地區代碼:49
  • 同物異名:四堡群
簡介,命名,沿革,特徵,分布,備考,

簡介

丹洲群(Danzhou Gr.)的時代屬青白口紀。曾稱丹洲片岩。分布於桂北九萬大山越城嶺一帶,為淺變質岩系。主要由變質的砂泥質岩石夾少量碳酸鹽岩組成,龍勝三門一帶夾有多層細碧岩、火山碎屑岩,並有大量透鏡狀、似層狀基性、超基性岩順層侵入,總厚968~4780米。與下伏四堡群和上覆震旦系長安組均為不整合接觸。與板溪群相當。

命名

趙金科、吳燕生1941年命名丹洲片岩,廣西東北部地層表。載李四光、趙金科、張文佑合編,廣西地層表。後改用丹洲群。 命名剖面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附近。

沿革

50年代全國地層會議後,曾一度將丹洲片岩,習用湖南“板溪群”。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工作查明,湘、桂二省的這套地層無論岩性岩相都有較大差別,故在《廣西地質志》中,重新使用丹洲群,以示其與板溪群之差別。

特徵

指整合於長安組之下、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於四堡群之上的一套淺變質岩系。從下到上包括白竹組、合桐組、三門街組、拱洞組。由變質的砂泥質岩夾少量碳酸鹽岩組成。龍勝三門一帶夾有多層細碧岩、火山碎屑岩,並有大量透鏡狀,似層狀基性-超基性岩順層侵入。總厚968—4780m。丹洲群與下伏中元古界四堡群呈不整合接觸,與上覆長安組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觸。

分布

本群主要分布於桂北九萬大山至越城嶺一帶。

備考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趙金科
年份1:1941
作者2:吳燕生
年份2:1941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