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之治水
- 成 語:以鄰為壑
- 道 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作者:孟子
原 文,譯 文,注 釋,道 理,成 語,簡析,作者,出處,
原 文
《丹之治水》①
譯 文
白圭說:“我治水患的水平,要超過禹。”孟子說:“你錯了。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流向,所以大禹以四海為蓄水的溝壑。如今先生你卻把鄰國當做蓄水的溝壑。水逆向而行,就稱之為洚水,所謂洚水,就是洪水,(所以你這種做法)是仁德之人所厭惡的。你錯了。”
——(選自《孟子·告子下》)
注 釋
①選自《孟子·告子下》
②白圭:戰國時水利專家,名丹,字圭。
③愈:超過
④子過矣:您錯了。子:表敬意的對稱詞。
⑤道:法則,規律
⑥壑:溝。
⑦吾子:對人表親切地稱呼。
⑧逆:逆向
⑨洚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
⑩惡:憎恨
道 理
一個小家,在處理災難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不要危害鄰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叫有仁愛之心,有君子氣度。
一個國家,在處理禍患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的國家,又要不危害鄰國。這才叫有仁愛之心,有大國風範。
成 語
以鄰為壑: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簡析
從方法上說,大禹治水順應水性,重在疏導;白圭治水卻高 築堤防,重在堵塞。
從效果上說,大禹最終將水導入四海,而白圭卻把水堵塞後 流向鄰國。導入四海造福人民而於人無害,流向鄰國則是損人利 己,仁者厭惡的行為。
所以孟子一再說:“你錯了。”並不承認白圭治水有什麼了不 起,更不用說超過大禹了。
從白圭治水“以鄰國為壑”聯想到我們生活中“以鄰為壑”的 現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舉不勝舉的了。比如說,一個普遍現 象是,自己家裡裝修得非常豪華舒適,乾淨得一塵不染,但卻把 垃圾桶垃圾袋放在與鄰居共用的樓道里;自己家裡的花崗石地面 或木地板或純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潔,卻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 子都堆在門外樓道上擺展覽,讓上上下下的鄰居都在鞋陣中捂鼻 而行。這只是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於那商家之間的 競爭,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政治鬥爭中的你死我活,“以鄰為 壑”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總而言之就是一種損人利己,嫁 禍於人的行為。
當然,你知道“以鄰為壑”,人家也同樣知道“以鄰為壑”,結 果是人人都成了“鄰”,成了“壑”’,到時候,也就沒有一處乾淨, 沒有一處不受災害了。由此看來,“以鄰為壑”的最終結果是害人 害己。所以,還是收起這種“仁人所惡”的“以鄰為壑”手段, “以鄰為友”,大家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的好。
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出處
《丹之治水》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