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式銅鐲,由多個單體環狀銅鐲組成,使用時成串戴於臂上。從西南夷地區的情況看,銅鐲有細條環狀和寬片環狀兩種,細條環狀主要分布於滇東高原,年代多屬戰國晚期至漢代。寬片環狀主要見於雲南、貴州以及東南亞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串式銅鐲
- 所屬年代:戰國晚期至漢代
- 類別:青銅器
文物特徵,分布地區,中國西南,東南亞,
文物特徵
串式銅鐲由多個單體環狀銅鐲組成,使用時成串戴於臂上。
銅鐲有細條環狀和寬片環狀兩種,前者發現較多,成串佩戴時往往多達數十圈,後者發現較少,但製作略複雜,外壁常鑲嵌孔雀石片或綠松石片。這兩種銅鐲一般分開佩戴,但偶爾也組合在一起。
分布地區
中國西南
串式細條環狀銅鐲主要分布於滇東高原,在陸良薛官堡、瀘西石洞村、師宗大園子等墓地有大量出土,此外昌寧大甸山和墳嶺崗以及鹽源老龍頭也有發現,年代多屬戰國晚期至漢代。
薛官堡出土的一組串式細條環狀銅鐲上殘留有線繩編綴痕跡,表明這些鐲有的可能是被編綴在一起的。在師宗大園子墓地還發現不少串式細條環狀銅鐲和有領玉鐲搭配使用,通常是單件有領玉鐲戴於銅鐲前端。
串式寬片環狀銅鐲主要見於雲南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華寧小直坡、劍川鰲鳳山、昌寧墳嶺崗和白沙坡以及貴州赫章可樂、威寧中水等地。石寨山和李家山還出土形態相近的串式寬片環狀金鐲,李家山M69所出金鐲前面亦搭配有單件有領玉鐲。串式寬片環狀銅鐲年代上與串式細條環狀銅釧大體相當,但等級明顯要高。
東南亞
東南亞發現的串式銅鐲也有細條環狀和寬片環狀兩種,主要出自泰國東北部,尤以蒙河上游的呵叻高原一帶最為集中。從班諾窪、農武洛(Noen U-Loke)、農班迦(Non BanJak)以及班墾侖(Ban Kan Luang)等遺址看,這些銅鐲均出自墓葬,年代跨度較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戰國至南北朝時期。同時發現的還有成組使用的銅指環,形態與串式細條環狀銅鐲頗為相似。越南北部的東山文化也發現一些串式寬片環狀銅鐲,其上多掛銅鈴,但很少有鑲嵌孔雀石片或綠松石片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國班諾窪年代更早的青銅時代二至四期(公元前十世紀至前八世紀)墓葬中,盛行隨葬由貝殼製作的鐲,亦多為串式佩戴,且和師宗大園子墓地銅鐲以及江川李家山M69金鐲相似,前端多搭配單件有領鐲,只是有領鐲都為大理石質地。因此,作為鐲的一種類型或佩戴方式,串式鐲很可能是從泰國東北部尤其是呵叻高原一帶向外傳播,後來進一步發展並在西南夷等地盛行起來的。在此過程中,鐲的材質不斷豐富,除普遍使用青銅外,還見黃金、象牙、玻璃等質地。從細部形制和工藝看,西南夷地區尤其滇東高原出土的串式細條環狀銅鐲與班諾窪及其附近遺址所出同類鐲十分接近,或說明彼此人群間有過某種較緊密的聯繫,甚至是直接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