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陳郝窯址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蟠龍河畔的中陳郝村,它是一處古代瓷窯遺址,附近有煤礦,盛產高嶺土,為燒瓷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資基礎。
中陳郝瓷窯遺址面積大,年代早,延續時間長,這在我國北方是不多見的,在山東境內尚屬首位。該遺址可劃分為青瓷區,白瓷區和黑瓷區三大區域。特別是隋代窯爐的發現,被考古界稱為北方民間第一窯,為研究我國古代窯爐的結構、瓷器的燒造技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過去棗莊一帶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歸屬,改變了過去“南青北白”的說法,從而證明了棗莊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燒制青瓷了。
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陳郝窯址
- 所在地區:山東省棗莊市
- 特點:盛產高嶺土
- 地理位置:薛城區鄒塢鎮蟠龍河畔
- 時代:南北朝至清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編號:123Ⅰ-123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瓷器,歷史考證,地圖信息,
出土瓷器
歷年來,村民在耕田翻土、開挖水渠時發現數以千計完整的瓷器,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有造形生動靈巧的玩具。中陳郝古瓷窯址可以劃分為三大區域,自蟠龍河出村東上為青瓷區。河床兩岸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窯具,一直延伸到北陳郝和張嶺村南部。田野中窯址眾多,土色有黑有紅,耕土層之上隨處可以見到古瓷片。岸邊的瓷片堆積有的地段高達3米。瓷器碎片以青釉為多,黃釉、醬釉以及釉上施褐班彩時而可見。1987年,對村北青瓷區進行了發掘,文化堆積共分六層,各層土質土色和遺物不盡相同,可以劃分四期。第一期年代為北朝晚期;第二期為隋代;第三期為唐代、五代;第四期為北宋。可見這處遺址延續時代之長。以挖掘的文物看,可以分為窯具、瓷器、銅器三大類。窯具主要有三足支釘,筒狀支具不規則形支具支柱、托座、匣缽、墊圈、五齒支具、蹄形卯模、墊餅、墊釘和墊板等物。瓷器有碗、胡人頭像、罐、盆盤、缽、杯、盤口壺、高足盤、器蓋、執壺、水盂、燈、塤、硯等。銅器主要有隋代五株錢、銅鏡、北宋銅錢。
這次考古發掘,在青瓷區還發現了一份重要的遺蹟。有料池、窯爐、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長方形,池底猶保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窯爐兩座,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由火道、窯門、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窯床、煙囪組成,隋代瓷窯爐在我國北方發現不多,在山東還是首次發現。這處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古窯爐為研究我國古代的窯爐結構、瓷器的燒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唐代灰坑四座,出土大量可以復原的窯具和瓷器。
中陳郝窯址村北青瓷區發現的大量瓷器,造型古樸凝重,以實用為主,釉色青中閃綠,堅實耐用。過去研究瓷器發展史的學者大都持“南青北白”的說法,認為隋唐以前青瓷器產於南方,白瓷器產於北方。中陳郝發現的大量青瓷器表明,棗莊在隋唐之前就開始燒制青瓷了。
歷史考證
從以上可以看出當時中陳郝的燒瓷業興旺發達,瓷器銷往四面八方,陸陸、水陸運輸日夜繁忙。蟠龍河古時可以通航,為中陳郝瓷器的產銷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使燒瓷業歷經千年而不衰。到了明清時期中陳郝已成為燒瓷業的集散巨鎮,蟠龍河兩岸窯爐林立,河中舟楫穿梭,當時有“九廟、十橋七十二座缸瓦窯”之傳說。若按圖索驥,從村中心的清漳橋東首玄帝廟始,順東西街向東沿途經過泰山奶奶廟、泰山橋,至至雲寺後折西北方行四百米許,至玉清觀。這段路其間有瓷窯數十座。玉清觀以北有古橋名“魚橋”,過橋南行可經玉皇行宮、謝運橋、土地廟,至火神廟後再北折可至另一土地廟。此段路其間又有瓷窯數十座。最後,過嶧陽橋又回至泰山奶奶廟前。至此,中陳郝的“九廟、十橋、七十二座缸瓦窯”瀏覽已盡。
中陳郝瓷窯遺址面積較大,以清漳橋為中心,方圓四五平方公里,田間地頭,河流兩岸散布著許多瓷片、窯具,俯拾皆是。歷年來村民在耕地翻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經常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根據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該遺址可劃分為青瓷區,白瓷區和黑瓷區三大區域。
青瓷區,出村沿河北上,河流兩岸散布著大量青釉瓷片和窯具。岸邊的瓷片堆積有的地段厚達3米。瓷片以青釉為主,黃釉、醬釉以及施褐斑彩的時而可見。1987年,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和棗莊市博物館聯合對青瓷區和白瓷區進行了發掘。青瓷區文化堆積共分6層,按其時代可劃分4期。第一期為北朝晚期;第二期為隋代,第三期為唐、五代,第四期為北宋。此次發掘發現了十分重要的遺址和遺物。遺蹟有料池、窯爐、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長方形,池底殘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窯爐兩座,平面呈不規則的橢圓形,由火道、窯門、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窯床、煙囪組成。唐代灰坑4個,出土大量可復原的窯具和瓷器。窯具主要有三叉支釘、簡狀支具。不規則形支具、支柱、托座、匣缽、墊圈、五齒支具、蹄形印模、墊餅、墊釘和墊板等。瓷器有碗、胡人頭像、罐、盆、缽、杯、盤口壺、高足盤、器蓋、執壺、水盂、燈、塤、硯等。青瓷區發現的大量瓷器,以實用器為主,採用支釘支燒,不少器物底部或碗心粘有完整的三叉支釘。釉色青中閃綠,多為內施滿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實圈足。紋飾以劃花為主,刻花極少,常見圖案有波浪、草葉、方格、網狀、半圓、同心弦紋。
白瓷區,位於中陳郝村南廣闊地域,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綠彩瓷,屬於北方的磁州窯系。從採集的標本和歷年來出土的器物來看,主要是生活用具,如白釉黑花壇、白釉褐彩罐、三彩虎頭枕等。此外還有一些玩具,內容包括人物和動物兩類。人物有男女,有老有少。動物有狗、羊、馬、鹿、龜、蟾蜍、鳥等,另外,還有製作非常形象的動物交配俑,古人想利用動物交配俑,表達百姓希望來年的農業豐收,子孫興盛的心情,塑造得心應手,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白瓷區,通過考古發掘,文化堆積可分為兩層、為金、元時期。出土遺蹟有金代房基、料池和窯爐各一座。房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向,牆基由廢棄的支柱和石塊築成,地面鋪一層碎瓷片,可能是當時一處製做瓷器的作坊。窯爐呈東西向,窯門向東,由火道、窯門、火膛、窯床、煙囪組成。窯 的底部殘留有半米厚的煤渣。出土的遺物主要有窯具和瓷器。窯具有托座、匣缽、圓形支具、圓箍形支具、缽形窯具、盤形窯具、火照、杵形器等。瓷器有碗、罐、盆、盤、雞腿瓶、瓶、人物象、騎馬俑、狗、棋子等。
黑瓷區位於中陳郝村西,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講究實用,施釉均勻明亮,釉色比較單一,據兗州府志記載,明清時期的中陳郝黑瓷被列為貢品運往京城。
中陳郝瓷窯遺址面積之大,年代之早,延續時間之長,這在我國北方是不多見的,在山東境內尚屬首位。特別是隋代窯爐的發現,被考古界稱為北方民間第一窯,為研究我國古代窯爐的結構、瓷器的燒造技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過去棗莊一帶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歸屬,改變了過去“南青北白”的說法,從而證明了棗莊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燒制青瓷了。此外,在白瓷區金代窯爐的底部發現的煤渣,又說明了棗莊地區在距今800多年前已採用煤炭作燃料燒造瓷器了,同時也為研究棗莊的煤炭開採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該窯址1985年,被棗莊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陳郝瓷窯遺址面積較大,以清漳橋為中心,方圓四五平方公里,田間地頭,河流兩岸散布著許多瓷片、窯具,俯拾皆是。歷年來村民在耕地翻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經常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根據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該遺址可劃分為青瓷區,白瓷區和黑瓷區三大區域。
青瓷區,出村沿河北上,河流兩岸散布著大量青釉瓷片和窯具。岸邊的瓷片堆積有的地段厚達3米。瓷片以青釉為主,黃釉、醬釉以及施褐斑彩的時而可見。1987年,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和棗莊市博物館聯合對青瓷區和白瓷區進行了發掘。青瓷區文化堆積共分6層,按其時代可劃分4期。第一期為北朝晚期;第二期為隋代,第三期為唐、五代,第四期為北宋。此次發掘發現了十分重要的遺址和遺物。遺蹟有料池、窯爐、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長方形,池底殘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窯爐兩座,平面呈不規則的橢圓形,由火道、窯門、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窯床、煙囪組成。唐代灰坑4個,出土大量可復原的窯具和瓷器。窯具主要有三叉支釘、簡狀支具。不規則形支具、支柱、托座、匣缽、墊圈、五齒支具、蹄形印模、墊餅、墊釘和墊板等。瓷器有碗、胡人頭像、罐、盆、缽、杯、盤口壺、高足盤、器蓋、執壺、水盂、燈、塤、硯等。青瓷區發現的大量瓷器,以實用器為主,採用支釘支燒,不少器物底部或碗心粘有完整的三叉支釘。釉色青中閃綠,多為內施滿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實圈足。紋飾以劃花為主,刻花極少,常見圖案有波浪、草葉、方格、網狀、半圓、同心弦紋。
白瓷區,位於中陳郝村南廣闊地域,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綠彩瓷,屬於北方的磁州窯系。從採集的標本和歷年來出土的器物來看,主要是生活用具,如白釉黑花壇、白釉褐彩罐、三彩虎頭枕等。此外還有一些玩具,內容包括人物和動物兩類。人物有男女,有老有少。動物有狗、羊、馬、鹿、龜、蟾蜍、鳥等,另外,還有製作非常形象的動物交配俑,古人想利用動物交配俑,表達百姓希望來年的農業豐收,子孫興盛的心情,塑造得心應手,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白瓷區,通過考古發掘,文化堆積可分為兩層、為金、元時期。出土遺蹟有金代房基、料池和窯爐各一座。房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向,牆基由廢棄的支柱和石塊築成,地面鋪一層碎瓷片,可能是當時一處製做瓷器的作坊。窯爐呈東西向,窯門向東,由火道、窯門、火膛、窯床、煙囪組成。窯 的底部殘留有半米厚的煤渣。出土的遺物主要有窯具和瓷器。窯具有托座、匣缽、圓形支具、圓箍形支具、缽形窯具、盤形窯具、火照、杵形器等。瓷器有碗、罐、盆、盤、雞腿瓶、瓶、人物象、騎馬俑、狗、棋子等。
黑瓷區位於中陳郝村西,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講究實用,施釉均勻明亮,釉色比較單一,據兗州府志記載,明清時期的中陳郝黑瓷被列為貢品運往京城。
中陳郝瓷窯遺址面積之大,年代之早,延續時間之長,這在我國北方是不多見的,在山東境內尚屬首位。特別是隋代窯爐的發現,被考古界稱為北方民間第一窯,為研究我國古代窯爐的結構、瓷器的燒造技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過去棗莊一帶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歸屬,改變了過去“南青北白”的說法,從而證明了棗莊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燒制青瓷了。此外,在白瓷區金代窯爐的底部發現的煤渣,又說明了棗莊地區在距今800多年前已採用煤炭作燃料燒造瓷器了,同時也為研究棗莊的煤炭開採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該窯址1985年,被棗莊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039縣道東50米